|
科普 》 中国黄河调查 》
第61节:黄河调查(61)
张华侨 Zhang Huaqiao
王健 Wang Jian
他的父亲却坚持要满足自己的条件才能拆迁,并且到北京上访以求得到合理的补偿。父亲用知识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他想以小农意识的忍让获取补偿。
他把幻想寄托在某个熟人的身上,以求权力制约权力。他觉得村民寻求司法帮助代价高昂,没有那个能力支付得起这个成本。正是看到了寻求法律解决农民利益的艰难,他想找关系人为村民讨回一个公道。
房子是他们几十年耕种积累的结果,要拆除房子不给他们合理的补偿,就意味着他们还要在漫长的耕种中等待建新房子的岁月。
村民说,房子被拆除重新建房办手续就需要几千元,这是在山坡上种地为生的农民承受不起的,有些农民至今还住在窑洞内。
康大栓从一出生到现在都住在窑洞里,50多年的窑洞生活他不认为是一种贫困耻辱的象征,却感到这是一种文化。与父亲相比,他承认自己文化低。入生产队时他家有10多亩地,到分地单干时剩下4亩。
他最朴素的一个理由是,住在窑洞里冬暖夏凉,感觉很舒服。他在窑洞里结婚又在窑洞里养育了三个孩子。那张桌子是他妈妈的陪嫁品,已有100多年,另一张桌子有200多年。除了祖先留给他一点简单的生活设施及窑洞以外,50多年里他几乎没有添置新的家产。为了与外界沟通信息,他下决心安了部电话。 “现在我仍然没有走出这窑洞的渴望,我把这归于传统道德的教导,就是长子不离祖宅。这个教导一直在我脑海里装着,这窑洞传到我这一代已有300多年,我还要把这个家守下去,如果离开那是对祖宗遗训的抛弃。”他平静地说。
为什么他至今还不能抛开这个传统,也许是外部的世界和他的差距太大。这个阴暗布满灰尘、生活有点原始的古老窑洞,能给他精神上带来安慰,以忘记外部世界比他的窑洞有更多的光彩。他承认赚钱是想给孩子一个好的家庭生活。
他家门前是一条长长的山坡路,空着手从山坡走到他家都有点气喘吁吁,这就是他与祖辈走了无数个岁月的路,门前山坡一旦倒塌他回家的路就被堵死了。他自己出资召集村民将这条泥土路铺上了水泥,之前尽管下雨老人走不上去甚至滑倒,也没有人意识到要改造一下这条路。
康靖说,村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过千元,可为了向上级报政绩官员却把农民的收入说得高出几倍。农民的财富除了自然损耗以外,大部分都变成了各权力部门的收费。
从“文革”到现在,整整一代人没有接受教育。康靖是村里1956年以来惟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整个群体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意味着从他那个时代起,村子里的文化的就开始衰败。现在,学费上涨使孩子们读不完中学就走上了社会,康靖的儿子没能接受高等教育,他的孙子同样只上到了初中。
康靖悲哀地说,康店镇的教育资源正在向城镇集中,条件优越的学校用高分数将达不到标准的学生挡在门外。想上中学的学生不够分数就得交高昂的学费,这又把贫困的农村学生挡在了门外,造成农村教育进一步倒退。
作为曾拥有百万资产的康家,曾以出租土地,放贷维持康店镇的乡村秩序。这种秩序维持了小农的耕种,保证了乡村社会的平和及安宁,虽然它不可能给乡村社会输入新的农业技术与生产力,没有给农民以走出土地的机会和勇气。面对洛河过往的辉煌,康靖感叹地说,他小时候站在河边曾看见船从河上穿过,还能听到船夫拉纤的号子声,那声音能传几里远。随着陇海铁路的开通,康家曾赖以开拓贸易的洛河很快就失去了水上运输的优越。
发源于陕西秦岭的洛河,上游洛阳修建的水库将洛河水截流。上游的截流使流入下游巩义的水减少,而洛阳排出工业废水却增多了。河流变窄和泥沙淤积使洛河无可奈何地出现了断流。根据康靖对洛河的观察,康靖认为,洛河将来会走向干涸,因为中原大地普遍缺水,
康家曾伴随这条洛河开拓了他通向南北的贸易之路,带来了当地的繁荣。通过河流贸易他将外界的资源运进来,补充了农业资源的不足,又将农民的农产品运出去。通过河流完成了资源的配置带来了财富的增加。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湖北人民出版社 |
|
|
第1节:黄河调查(1) | 第2节:黄河调查(2) | 第3节:黄河调查(3) | 第4节:黄河调查(4) | 第5节:黄河调查(5) | 第6节:黄河调查(6) | 第7节:黄河调查(7) | 第8节:黄河调查(8) | 第9节:黄河调查(9) | 第10节:黄河调查(10) | 第11节:黄河调查(11) | 第12节:黄河调查(12) | 第13节:黄河调查(13) | 第14节:黄河调查(14) | 第15节:黄河调查(15) | 第16节:黄河调查(16) | 第17节:黄河调查(17) | 第18节:黄河调查(18) | 第19节:黄河调查(19) | 第20节:黄河调查(20) | 第21节:黄河调查(21) | 第22节:黄河调查(22) | 第23节:黄河调查(23) | 第24节:黄河调查(24) | |
| 第 [I] II [III] [IV] [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