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國學基本教材·論語捲 》
第61節:論人(21)
李鍌 Li Xian
章旨
孔子感嘆不能行道於天下,並期勉子路裁度事理,以合於義。
註釋
① 桴音fú,編木為筏。
② 從我者其由與能和我同行的,或許衹有仲由吧!從,音cónɡ。其,表示推測的語氣詞。由,孔子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與,句末語氣詞,同"歟"。
③ 材通"裁",裁度事理。
析論
孔子生活於春秋末期,當時禮義不興,道德式微,王綱不振,風氣頽壞。孔子於是發願救世,奔波道途,席不暇暖,希望得到時君世主的重用,以實現其行仁義、拯饑溺,使天下蒼生各得其所的理想。可是他卻屢遭冷落,備受打擊,緻其"剋己復禮,天下歸仁"的理念竟無法推廣。
無奈之餘,不免憤激,因而有乘桴浮海,遠赴九夷(《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念頭與慨嘆。遠赴海外,要和哪一個弟子同行呢?當然非子路莫屬了。子路勇於實踐道義,堅毅果敢,絶不會因為流離困苦而改其行道之心,所以孔子說:"從我者,其由與!"
然而浮海之思,衹是一時的憤激使然,孔子一嚮主張"知其不可而為之",其入世行道,拯救饑溺的襟抱與志業是一往無前,百折不撓的,他深恐子路對他浮海退隱的話信以為真,於是一方面嘉許子路的好勇,超越老師;一方面提醒子路:"乘桴浮海"雲雲,衹是一時幽默自嘲的話,千萬別信以為真!由此可見孔子即使遭受百般困苦,也不輕言退隱,他還是要以"當今天下,捨我其誰"的大氣魄,負重行遠,行道不輟。
當今之世,義利的分辨,粗疏不精;價值的判別,紛然淆亂;道德的實踐,尤其是每況愈下,不受重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生於此世,實應效法孔子,奮起行道,以濟世助人。
(十二)
子曰:"片言①可以折獄②者,其③由也與!"子路無宿諾④。(《顔淵》第一二·一二)
章旨
記孔子贊美子路的判獄明快公允,令人民信服;並記子路急於實踐諾言。
註釋
① 片言簡要的言辭。
② 折獄决斷獄訟之事。折,决斷。
③ 其大概,或許。表推測的助詞。
④ 宿諾久留未踐的諾言。宿,留。
析論
子路為人篤實剛果,具有忠信明决的美德,因此審理官司,决斷獄訟,所作的判辭往往公正允當、簡明扼要,而且宣讀判辭,還沒結束,就已令人心悅誠服。忠信是真誠的表現,明决是智勇的作用,具備前者,就能設身處地,為涉及獄訟的人着想;具備後者,就可明察秋毫,判別官司雙方的是非麯直。再加上學於聖人之門,素有"修辭立其誠"的涵養,自然能以片言折獄了。
篤實剛果,忠信明决的人,假使對別人有所承諾,自然也是以道義為準則。由於信近於義,順理成章地,必定勇於、急於實踐諾言,又怎麽會有宿諾呢?
子路一嚮是忠信果敢、有聞即行的人,這種人格特質,無論表現在獄訟的判决或是諾言的踐履,都顯得明快合宜,幹淨利落,全無拖泥帶水、推卸責任的毛病。這樣的豪傑之士實在值得我們效法。
問題與討論
1. 請說明子路的為人。
2. 孔子為什麽要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十三)
子謂仲弓曰:"犁牛①之子騂且角②,雖欲勿用③,山川其捨諸④?"(《雍也》第六·六)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 第2節:論道德(1) | 第3節:論道德(2) | 第4節:論仁愛(1) | 第5節:論仁愛(2) | 第6節:論仁愛(3) | 第7節:論仁愛(4) | 第8節:論仁愛(5) | 第9節:論仁愛(6) | 第10節:論孝友(1) | 第11節:論孝友(2) | 第12節:論孝友(3) | 第13節:論孝友(4) | 第14節:論孝友(5) | 第15節:論修養(1) | 第16節:論修養(2) | 第17節:論修養(3) | 第18節:論修養(4) | 第19節:論修養(5) | 第20節:論修養(6) | 第21節:論修養(7) | 第22節:論修養(8) | 第23節:論修養(9) | 第24節:論修養(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