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思考 》 尼采与形而上学 》
第61节:语言与形而上学(1)
周国平 Zhou Guoping
语言与形而上学
尼采把理性称作"语言形而上学的基本假设",并且叹道: "语言中的'理性': 一个多么欺诈的老妪!我担心我们尚未摆脱上帝,因为我们还信仰语法……"《偶象的黄昏》,第27页。这就把语法看成了"上帝"的最后避难所。所谓"上帝"是广义的,泛指一切充当形而上本体的东西,如"自在之物"、"灵魂"、"存在"等等。在尼采看来,语言中不但蕴含着逻辑法则,而且潜藏着形而上学虚构的根源。
就语言与形而上学虚构的关系而言,起首要作用的仍然是对主语的信仰。语法主语本身包含着实体化倾向。"人们曾经信仰'灵魂',就像信仰语法以及语法主语一样。"《善恶的彼岸》第54节。《尼采全集校勘学习版》,第5卷,第73页。其实,一切实体观念,包括"物"、"灵魂"、"上帝"等等,无不是实体化的语法主语的产物。所以,尼采说: "实体观念的根源在语言之中,而不在我们之外的存在物之中!"《强力意志》第562节,第384页。主语之为主语,就在于它的虚假的自我同一性,而使一切生成变化均以谓语的形式附属于它。
如果说主谓结构虚构了一个自我同一的、持存不变的"主体",那么,主宾结构除"主体"外还虚构了一个自我同一的、持存不变的"客体",作为"主体"所发生的作用的承受者。语言的主、谓、宾结构在事件(生成、作用)之外虚构了两种实体--"主体"和"客体"。不过,"客体"作为实体的一种形式,是按照"主体"的模式发明的。我们首先按照"主体"的原型发明了"物性"("实体性"),把它阐释进了各种事件复合体中去,然后才可能使某些事件复合体成其为承受"主体"作用的"客体"。也就是说,首先是语法主语使我们形成了事件(生成)背后有一作为事件之原因(生成之非生成载体)的不变本质的观念,然后我们把这一观念推及语法宾语,才由主宾结构引出了"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主体"与"客体"均具有"实体性",即持存不变的性质,而把生成歪曲成了两个不变本质之间的作用与被作用。其实,究竟何为作用者,何为被作用者,倒是次要的,两者的位置可以互换,正如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可以互换一样。重要的是两者共具的"实体性",而它正源自"主体"观念(对主语的信仰)。所以,尼采说: "如果我们放弃了发生着作用的主体,那么,随之也放弃了承受此作用的客体。持存、自我同一、存在既不属于所谓主体,也不属于所谓客体。"而"如果我们放弃了'主体'和'客体'概念,那么,随之也放弃了'实体'概念--及其各种变形,例如'物质'、'精神'和其他假设的本质,'质料的永恒性和不变性',等等。我们摆脱了实体性。"《强力意志》第552节,第376、377页。
无论我们外部的世界,还是我们的内心世界,都是生成之流,事件的复合体,原则上是不可言说的。一落言诠,便势必受制于语言之网,被"主语-谓语-宾语"的模式切割成一些质块及其相互作用。这中间已经潜伏着形而上学虚构的危险,诱使人们视生成为假象,而在其后设置不变的实体。尼采有时表示,"作用"这个概念也是不确切的,因为"作用"必有"作用者"与"被作用者",仍然落入了语法圈套。参看《强力意志》第531节。他在多数场合主张把世界表述为事件或事件复合体,即出于此种考虑。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总序 | 第2节:自序 | 第3节:概论(1) | 第4节:概论(2) | 第5节:什么是虚无主义 | 第6节:不速之客的到来(1) | 第7节:不速之客的到来(2) | 第8节:上帝死了 | 第9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1) | 第10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2) | 第11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3) | 第12节:科学与虚无主义(1) | 第13节:科学与虚无主义(2) | 第14节:现代的双重阴影(1) | 第15节:现代的双重阴影(2) | 第16节:现代的双重阴影(3) | 第17节:神话的毁灭和形而上学的兴起(1) | 第18节:神话的毁灭和形而上学的兴起(2) | 第19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1) | 第20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2) | 第21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3) | 第22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4) | 第23节:形而上学的原型和虚无主义的发端(1) | 第24节:形而上学的原型和虚无主义的发端(2)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