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講述歷史老城: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 是非紛說定陵人(1)      萬明 Mo Ming    張兆裕 Zhang Zhaoyu

  北京昌平的天壽山,是明代帝王的陵區。除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景帝朱祁鈺,另外十三位帝王都安葬於此,故稱十三陵。十三陵中的定陵,就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的陵寢,也是十三陵中唯一已被發掘的明帝陵。從1956年5月到1958年7月,定陵的發掘工作歷時兩年零兩個月。據說,定陵內神宗皇帝的棺槨打開時,裏面塞滿了光彩奪目的奇珍異寶。在紅底綉金的錦被下,厚厚的道袍、中衣、竜袍,緊裹着萬歷皇帝的屍骨。棺槨內還放有一個內藏一頂金光閃爍、富麗堂皇的金冠。在萬歷皇帝的棺槨旁,是萬歷皇帝的妻子孝端皇后、貴妃王氏的兩具棺槨。後來,對萬歷皇帝的屍骨的復原結論報告顯示,萬歷皇帝身高164釐米,且是一個駝背。那麽,這位明朝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曾經在歷史上有什麽樣的作為呢?
  萬歷皇帝名朱翊鈞,生於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八月十七日,卒於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享年58歲,卻在位47年。明代歷史中以萬歷紀元的時間,持續四十七之久。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萬歷皇帝的兒子朱常洛在即位一月之後即去世,萬歷一朝應當是四十八年,即從公元1573年至公元1620年。朱常洛在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即位,九月去世。大臣們當時建議以萬歷四十八年為泰昌元年,以紀念這位短命的皇帝。因此,萬歷皇帝是明代歷史中統治最久的皇帝。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五日,父親隆慶皇帝病危,對十歲的太子朱翊鈞說:“朕不豫,皇帝你做。” 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鈞正式即位,决定次年改元萬歷。他成了明代最年輕的皇帝。但是,小皇帝並不容易做。按照父親的遺囑,他必須在三位輔政大臣高拱、張居正、高儀的輔助下執政,在宮中還要受太監馮保的輔助。但實際上,後來萬歷皇帝所能依靠的,在朝衹是張居正一人。高拱被張居正驅逐了,高儀被嚇得吐血而亡。張居正對於小皇帝和國傢,倒是無比地忠心。張居正對於小皇帝的輔導,也是無微不至的。他為皇帝安排了詳盡的視朝和講讀的日程表。大至朝廷用人之道,小至宮中的一些小節,張居正都要細細地與皇帝說。在張居正的輔導下,萬歷朝前十年的政治、經濟都有良好的改觀。萬歷十年(1582年),自稱“攝政”的張居正死了,二十歲朱翊鈞終於可以親政了。他清算了張居正,抄了張居正的傢,還說要將張居正斷棺戮屍,又將當初侍奉他小心謹慎的“大伴”馮保驅逐到南京。
  在明代歷史上,朱翊鈞是以消極對抗文官體製而著名的。他在他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裏都不願意上朝聽政;他把大臣們送來的奏疏留在宮中,不再發回,從而形成所謂的“留中”制度;他對於缺官的職位也不願意增補。所以,到了他統治的末期,從中央到地方,缺官的現象非常嚴重。萬歷三十年(1602年),南、北兩京共缺尚書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撫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按正常的編製,南、北二京六部應當有尚書十二名,侍郎二十四名,這時總共缺了近三分之一。到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十一月,南北兩京缺尚書、侍郎十四名。地方的行政管理,有時必須由一個縣的知縣兼任鄰縣的知縣。他一心想要立自己寵愛的鄭貴妃所生的皇子朱常洵為繼承人,卻遭到幾乎整個文官政府的反對。從萬歷二十年(1592年)到萬歷三十年(1602年),所謂爭國本即要求立皇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的呼聲就一浪高過一浪。由於萬歷皇帝不理朝政,文官政府內的黨爭非常厲害。到萬歷末年,大臣們紛紛結黨營私,如東林黨、昆黨、齊黨、楚黨、宣黨等。他違背儒傢倫理中藏富於民的理想,一心要為自己斂財,派出太監們四處開礦、收稅,搞得地方騷然。他身體虛弱,又被大臣們批評為縱情於酒色財氣。所以,一般認為,萬歷朝是明代積衰的一個時代。甚至像《明史》中就簡截地說,明朝的滅亡實際上是亡於萬歷朝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山東畫報出版社
揮師北平憶徐達(1)揮師北平憶徐達(2)揮師北平憶徐達(3)遷都定鼎說朱棣(1)遷都定鼎說朱棣(2)入世異僧姚廣孝(1)
入世異僧姚廣孝(2)朱能地下猶護主(1)朱能地下猶護主(2)朱能地下猶護主(3)朱能地下猶護主(4)風華當年尋鄭和(1)
風華當年尋鄭和(2)黑山迷霧辨剛鐵(1)黑山迷霧辨剛鐵(2)黑山迷霧辨剛鐵(3)法海壁畫探李童(1)法海壁畫探李童(2)
法海壁畫探李童(3)名祠滄桑祭於謙(1)名祠滄桑祭於謙(2)名祠滄桑祭於謙(3)夢裏登城話阮安(1)夢裏登城話阮安(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