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文学者 》 英若诚传 》
第61节:英若诚年表
姚家余 Yao Guyu
英若诚年表
1929年6月21日 出生。
1940年7月 入辅仁中学。
1941年7月 被辅仁中学开除。
1942年 进入天津圣路易中学。
1943年 英千里被捕。
1946年 于圣路易中学毕业,获得入剑桥大学就读资格。考入清华大学西语系。
1950年 于清华大学毕业,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与吴世良结婚。
1951年 长女英小乐出生。
在《龙须沟》中饰演老掌柜。
1952年 在《春华秋实》中饰演工会副主席;在《明朗的天》中饰演细菌系助教。
1952年 任"北京人艺"资料室主任。
1955年 完成译著《〈奥赛罗〉导演计划》,由平明出版社出版。
1956年 在《耶戈尔·布里乔夫和其他的人们》中饰演巴甫林。
1957年 在《骆驼祥子》中饰演车厂主刘四爷。
1958年 在《茶馆》中饰演老小刘麻子。
1960年 7月7日 长子英达出生。
1964年 在电影《白求恩大夫》中饰演童翻译。
1966年 两次被抄家。
1968年4月 被以苏、美双重特务罪名逮捕入狱。
1969年10月8日 父英千里病逝。
1971年6月 获释,重返"北京人艺"。
1972年 下放"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1976年 调外文局工作。
1978年 重返"北京人艺"。
1979年 为英国"老维克剧团"来华演出《哈姆雷特》做同声传译;为美国著名喜剧演员鲍勃·霍普来华 演出幽默喜剧译演;陪同曹禺出访英国。
1980年9月 随《茶馆》剧组赴欧洲演出;会见世界著名作家阿瑟·米勒。
1981年 译《请君入瓮》并请英国著名莎剧导演托比·罗伯森来华为"北京人艺"导演。
1981年 在电影《知音》中饰演袁世凯;在《马可·波罗》中饰演忽必烈;在电影《茶馆》中饰演老小刘麻子。
1982年 译莎士比亚剧《推销员之死》任导演,并饰演推销员;应邀赴美国密苏里大学讲学,为美国人排《家》,被授予堪萨斯市荣誉市民称号。
1983年 获意大利"银猫奖"。
1984年 应邀参加全美戏剧家代表大会,并在密苏里大学讲学、排戏,为美国人排《十五贯》,亲自改编、翻译剧本。
1985年 翻译英国作家彼得·谢弗的代表作《上帝的宠儿》并担任导演,组织排演。
1986年 随《茶馆》剧组赴意大利演出;调任文化部副部长。
1987年 妻吴世良病逝。
1988年 译美国名作家赫尔曼·沃克的话剧《哗变》,并请美国表演艺术家、奥斯卡奖获得者查尔顿·赫斯顿来华导演。
1989年 母蔡葆真病逝。
1990年 重返"北京人艺",在为亚运会演出的《推销员之死》中饰演推销员。
1991年 在香港演艺学院讲学;在《围城》中饰演高松年。
1992年 翻译、导演英国戏剧大师萧伯纳的名著《芭巴拉少校》;赴美国密苏里大学、耶鲁大学、弗吉尼亚大学讲学。
2003年12月27日 病逝。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节:让洋人敬服的"假洋鬼子"(1) | 第2节:让洋人敬服的"假洋鬼子"(2) | 第3节:"假洋鬼子"出国门(1) | | 第4节:"假洋鬼子"出国门(2) | 第5节:自信的"假洋鬼子"(1) | 第6节:自信的"假洋鬼子"(2) | | 第7节:自信的"假洋鬼子"(3) | 第8节:自信的"假洋鬼子"(4) | 第9节:"假洋鬼子"当教授(1) | | 第10节:"假洋鬼子"当教授(2) | 第11节:"假洋鬼子"的对外交流观(1) | 第12节:"假洋鬼子"的对外交流观(2) | | 第13节:"假洋鬼子"的对外交流观(3) | 第14节:"假洋鬼子"与算命先生 | 第15节:不肯服输的"毛三爷"(1) | | 第16节:不肯服输的"毛三爷"(2) | 第17节:不肯服输的"毛三爷"(3) | 第18节:不肯服输的"毛三爷"(4) | | 第19节:不甘寂寞的"毛三爷"(1) | 第20节:不甘寂寞的"毛三爷"(2) | 第21节:不甘寂寞的"毛三爷"(3) | | 第22节:"毛三爷"被学校开除 | 第23节:"毛三爷"改名 | 第24节:"毛三爷"犯众怒(1) | |
| 第 [I] II [III]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