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类 世界王牌特種部隊實錄   》 第61節:以色列特種部隊(6)      王軍校 Wang Junjiao

  在人員方面,最先參加這支部隊的衹有“達烏德”和阿爾儂在“帕爾馬赫”年代的幾位老戰友,還不到一支籃球隊的規模。阿爾儂首先要自己出去招兵買馬,在20世紀50年代,這種徵兵方法在國防軍內相當普遍。他首先想到了前國防軍內最有本領,同時也是最不遵守紀律的戰士:從101部隊和後來的傘兵偵察連退役的老兵。阿爾儂翻查了這兩支部隊封存已久的老檔案,從中挑選出了第一批中意的戰士。他們中間的大多數人退役,是因為101部隊和傘兵合併後,受不了正規部隊一本正經的紀律約束。而阿爾儂恰好對形式上的東西倒並不在乎:和一般想象中的不同,262部隊在起初很長一段時間內,看上去是鬆鬆垮垮的,官兵們早上穿着拖鞋和睡衣三三兩兩地溜達到食堂,打着哈欠自己煮咖啡和煎雞蛋。後來,當262部隊開始嚮正規化發展時,後任的營長們花了不少力氣糾正這種從“帕爾馬赫”部隊一脈相承下來的遊擊習氣。值得特別提出的是,阿爾儂從原101部隊裏發掘出了梅厄?哈峋。哈峋是101部隊偵察兵出身,與傘兵合併後擔任過傘兵偵察連長,曾被摩西?達揚譽為,以色列最出色的突擊隊員,後因傷殘退役。阿爾儂通過哈峋的幾個老夥伴將他請出山,聘請他擔任部隊的第一任教官。在哈峋為部隊編寫的第一批作訓教程前,262部隊惟一的教材就是那本《勇者勝》。在沙漠和荒野上的無數個夜晚,262部隊的第一批戰士圍坐在帳篷裏,無比激動地聆聽阿爾儂朗讀書中的章節。直到今天,總參偵察營的新兵在新訓合格正式入伍的時候,仍然會得到一本《勇者勝》。到了後來,部隊朗讀的教材又多了一項:每個周末,官兵回傢過安息日之前,阿爾儂都會把他們聚集到一起,給他們朗讀哈峋的作戰日記。
  漸漸地,阿爾儂的旗下聚集了一批101部隊的老兵,形成了部隊的骨幹。但為了擴大規模,262部隊當然要從常規部隊中選拔人才。當時,全國沒有幾個人知道這支部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所有的新成員都是由老成員介紹,再由阿爾儂親自考核合格後再加入的,這一點並不像軍隊,倒像個嚴格一些的俱樂部。比如說,某個老兵嚮阿爾儂推薦了一個有潛力的戰士,阿爾儂便會不動聲色地趕到那個部隊去,暗地瞭解“發展對象”的情況。覺得滿意後,阿爾儂會為他安排一些題目去做,這些題目當然不會很容易,甚至還顯得有些奇怪。比如,阿爾儂會要求一個候選者,給他來一次間諜電影裏的那種接頭:候選者穿着指定的衣服,在指定的公共場合,腋下夾着指定的報紙或雜志,等着和他根本不認識的人接頭,直到這時他本人也不會知道,這是因為有一支部隊看中了他,正在考試。在進行這種考試時,阿爾儂無一例外地親任考官,候選者在執行指令上的任何一點錯誤和紕漏都不會被原諒。
  除了作為特種兵的能力之外,阿爾儂並不挑剔候選人的其他條件,如族群等。以色列從建國前就一直存在着阿什肯納齊猶太人和塞法拉迪猶太人兩個族群,前者是指從東歐回來的猶太人,這一批人大部分是建國前移居的,是以色列建國的主幹力量,一般來說,相對教育程度高,生活水平也要好一些。後者是指從中東和北非移民回來的猶太人,很多是建國後纔回來的新移民,相對貧睏,教育水平低,在社會中的地位也低。應當說,直到今天仍受到一定的歧視。但阿爾儂則認為這些人更熟悉阿拉伯國傢情況,這是他們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嚮他們敞開了部隊的大門。後來,從這些人中間走出了非常多的優秀特種戰士。阿爾儂當然也同樣招募從美洲移民的猶太人,這位隊長衹關心一件事,候選人能否成為優秀的戰士。和塞法拉迪猶太人相比,阿什肯納齊猶太人在加入部隊前還要多過一關——去內格夫沙漠的貝都因人部落中,填鴨式地學習阿拉伯人的風俗習慣。
  262部隊是一支情報偵察部隊,它的成員必須是一種復雜而全面的戰士。也就是說,要一點狡黠,一點無畏,一點冷酷,一點兇狠,一點隱蔽……阿爾儂要做的就是在這些因素中尋找出一個完美的平衡。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央編譯出版社
第1節:英國特種部隊(1)第2節:英國特種部隊(2)第3節:英國特種部隊(3)
第4節:英國特種部隊(4)第5節:英國特種部隊(5)第6節:英國特種部隊(6)
第7節:英國特種部隊(7)第8節:英國特種部隊(8)第9節:英國特種部隊(9)
第10節:英國特種部隊(10)第11節:英國特種部隊(11)第12節:英國特種部隊(12)
第13節:英國特種部隊(13)第14節:英國特種部隊(14)第15節:英國特種部隊(15)
第16節:英國特種部隊(16)第17節:英國特種部隊(17)第18節:英國特種部隊(18)
第19節:英國特種部隊(19)第20節:英國特種部隊(20)第21節:英國特種部隊(21)
第22節:英國特種部隊(22)第23節:英國特種部隊(23)第24節:英國特種部隊(24)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