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唐詩百話   》 60.劉禹錫:竹枝詞九首      施蜇存 Shi Zhecun

  白帝城頭春草生,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一麯,北人莫上動鄉情。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江上朱樓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紋生。
  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霧消,江頭蜀客駐蘭橈。
  憑寄狂夫書一紙,傢住成都萬裏橋。
  兩岸山花似雪開,傢傢春酒滿銀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宮外踏青來。
  城西門前灧澦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惱人心不如石,少時東去復西來。
  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巫峽蒼蒼煙雨時,清猿啼在最高枝。
  個裏愁人腸自斷,由來不是此聲悲。
  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傢。
  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
  劉禹錫,字夢得,彭城(今徐州)人,貞元九年(公元七九三年)進士。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時王叔文得寵於皇太子李誦,及德宗病,皇太子即位,是為順宗。王叔文推薦韋執誼為宰相,而自為度支????鐵轉運副使,這是執掌經濟大權的官職。轉運使杜佑是挂名的,實權都在王叔文手裏。其後,王叔文轉官戶部侍郎,劉禹錫轉官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鐵案。柳宗元為尚書禮部員外郎,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順宗在即位以前,早已中風,口不能說話,躺在床上。因此王叔文得以結交太監王伾,專權執政。劉禹錫和柳宗元是這個政治集團的核心人物,故當時稱為“二王劉柳”。王叔文當權衹有八個月,因為當年八月,順宗病危,傳位於皇太子李純,是為憲宗。憲宗即位後,立即貶斥王伾為開州司馬,王叔文為渝州司戶,劉禹錫貶為連州刺史,柳宗元貶為臺州刺史。接着又再貶劉禹錫為朗州司馬,柳宗元為永州司馬。此外,陳諫,韓曄等六人也都貶為遠州司馬。這就是唐代政治史上所謂“八司馬”。王叔文這個集團的政治措施在新舊《唐書》裏幾乎沒有記載,但反對王叔文最猛烈的是各地藩鎮,可以想見王叔文必有抑製藩鎮的計劃。劉禹錫和柳宗元,在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時候,史書上說他們是“頗怙威權,中傷端士”,御史竇群彈劾劉禹錫的罪名是“挾邪亂政”,由此也可以想見這是封建官僚內部的權力鬥爭。關於這個政治集團的評價,我們讓歷史學家去探討。
  劉禹錫做了十年朗州司馬,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召還。宰相本想起用他為省郎。這時他做了一首《玄都觀看花詩》,譏諷了執政官,於是又被放逐外出,去做連州刺史。後來改夔州刺史,又改和州刺史。到大和二年(公元八二八年),纔又召還,拜主客郎中。可是他又做了一首《重遊玄都觀》詩,執政官大不高興,雖然有宰相裴度的賞識,也衹能舉薦他為禮部郎中,集賢直學士。裴度罷相,劉禹錫也就被排擠出去做蘇州刺史。任滿回朝,任和州刺史,遷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會昌二年(公元八四二年)卒,年七十一。劉禹錫的最後一任是太子賓客,故後世題他的詩文集為《劉賓客集》。
  劉禹錫和柳宗元的政治遭遇是同樣的。文學聲望,在貞元、元和年間,也同樣是驚動一時的。但劉禹錫活到七十一歲,柳宗元衹有四十七歲。柳宗元終於柳州刺史,劉禹錫在連州刺史之後,還做了三任刺史,一任郎官。晚年還和白居易結交為好友。白居易極口稱贊劉禹錫的詩,稱之為詩豪。因此,劉禹錫的詩名超過了柳宗元,在長慶、大和年間,他和白居易同為詩壇領袖。
  因為做了多年的外州刺史,到的地方多,熟悉各處的風土人情,這就豐富了他的詩料。他特別註意民間歌謠,吸收民歌的題材和風格,創作了著名的《竹枝詞》,為唐詩開闢了一塊新的園地。
  劉禹錫詩集中有《竹枝詞九首》,又有《竹枝詞二首》,又有《堤上行三首》,都是民歌風格的七言絶句。《竹枝詞九首》是最初的作品,因為有一篇序引自作說明:
  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歲正月,餘來建平,裏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雎舞,以麯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卒章激訐如吳聲。雖傖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轉,有淇澳之豔音。昔屈原居沅湘間,其民迎神,詞多鄙俚,乃寫為《九歌》,到於今荊楚歌舞之。故餘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颺之,附於末。後之聆巴歙,知變風之自焉。
  這一段序引,講到幾個問題,需要解釋。第一句是說各地的民歌,聲音雖有不同,但都是樂麯。“歲正月”,沒有說明是那一年的正月。“建平”是個舊郡名,當時稱為歸州,即今之秭歸。這兩句,應當是說明作《竹枝詞》的時和地,但時既不明白,地亦可疑,因此曾引起後人的研討,我們留着以後再講。下文是敘述作者在建平時聽到兒童唱竹枝詞的情況。這是一種聯唱的歌麯,有人吹短笛伴唱,擊鼓為節拍,歌的人同時也舞。誰能唱得多,就是勝者。以下五句,是作者對這種民歌的印象。黃鐘是正宮音樂,其聲詞是和平中正的,但羽聲是激昂慷慨之音。“黃鐘之羽”是和平中帶有激昂的音調。激昂是在歌麯的最後部分,象蘇州的山歌那樣。但也分不出那裏是吳聲,那裏是楚聲。“傖”是對吳人的鄙稱,“儜”即“獰”,唐詩中常用此字來表示猛烈、激越,這裏是指楚聲。總之這些歌麯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是很宛轉的,有些象《詩經·衛風》中的那些情詩。以下六句說屈原在湖南,因為民間巫師唱的迎神送神歌都用鄙陋的歌詞,所以改作較文雅的《九歌》,至今當地人民還在用他的歌詞作為舞麯。劉禹錫也摹仿屈原作了九首《竹枝詞》,使能唱的人流傳開去。最後二句是說他把這九首《竹枝詞》附在屈原《九歌》之後,使後世聽“巴歙”的人瞭解“變風”的來源。“巴歙”是巴郡(今四川東部)的民歌,“變風”是關於《詩經》的名詞。鄭、衛二國的詩,雖然是淫辭豔麯,但還是稍稍變樣的“風”詩。十五國風中有正風、變風,文辭音調雅正的詩稱為正風,文辭音調有些不端莊的稱為變風。這裏所謂“變風”,就是指上文的“音中黃鐘之羽,卒章激訐如吳聲”。
  從這一段序引看來,劉禹錫開始作《竹枝詞》九首是有意繼承《九歌》的,後來他又作二首,就另外題作《竹枝詞二首》,並不合在一起。另外他又作了《堤上行三首》、《踏歌詞四首》,其實也是“竹枝詞”,因為這兩組詩中都提到“竹枝”。
  “竹枝歌”是有地區性的民歌,所以其第一個特徵是地方色彩。劉禹錫在建平初次聽到竹枝歌,仿效屈原擬作九首,也就運用這個地區的山水、古跡、風土、人物。他歌詠到白帝城、白????山、瀼溪、昭君坊、永安宮,灧澦堆,瞿塘峽中的十二灘、巫峽,都是從夔州到歸州這一段長江兩岸的山水古跡。杜甫在這裏旅居的時候,也有詩提到。《水經註》捲三十三對這些山水古跡有詳細的敘述描寫,可以參看。
  至於風土、人物,在這九首歌詞裏反映出來的有人民在白帝城頭和瀼溪橋上的唱歌,有昭君坊裏和永安宮外的遊女,有旅居在此地的婦人托返回成都的船帶信給丈夫,有住在山頭的女子到江邊來取水,男子到山下來燒草灰肥田。九首詩組成了一幅風俗畫。
  民歌的第二個特徵是不講究平仄粘綴。七言四句的民歌往往用拗體,表現在第三句。劉禹錫這九首也都用拗體,而不用絶句正格。拗體絶句的下半首音調較為急促,蘇州山歌也大多如此。所以杜甫作拗體絶句,即稱為“吳體”,劉禹錫序引中所謂“激訐如吳聲”,也說明了民歌的這一個普遍特徵。
  所謂“竹枝歌”,大概是當地青年男女在竹林裏勞作時的對唱歌謠。這個名稱也是當地特有的,正如蘇州稱為“山歌”,是山上勞動人民的歌謠。福建有“採茶歌”,是採茶姑娘的抒情歌謠。山東有“漁歌”,是漁民的歌謠。各個地區的這一類歌謠,都是勞動人民歌唱他們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就是所謂“勞者歌其事”。因此,歌詞的題材內容不會越出他們的生活範圍以外。歌詞的語氣也大多自白,很少代言。這是民歌的第三個特徵。劉禹錫這九首詩中,第二、四、六、七、八首都是用唱歌者自白的語氣。
  民歌的第四個特徵是用眼前景物來作比喻。第二首以“花紅易衰”比男子的薄情,以“水流無限”比自己的愁緒。第六首以“波浪不能摧”的灘石來對比來去不定的情人之心。第七首以瞿塘峽中危險的水道來對比“平地起波瀾”的人心。意思是說,江水之所以有波瀾,是因為底下有石頭,而人心則在平地上也會起波瀾。
  利用同音假藉字作文學的隱語,是民歌的又一個傳統特徵。晉代的《子夜歌》有一句:
  霧露隱芙蓉,
  見蓮不分明。
  “芙蓉”即是蓮花(荷花),在霧露裏的蓮花,看不分明。這個“蓮”字被用來作“憐”的諧聲字。“見憐”即是“被愛”。這裏表達一個女子的憂慮,不知道那個男子到底愛不愛她。
  又有《讀麯歌》一首:
  奈何許!
  石闕生口中,
  銜碑不得語。
  “石闕”即是碑。碑生在口裏,即是口裏含着碑。“銜碑”是“含悲”的諧聲字,這首民歌是一個不幸的女子的嘆詞,“怎麽辦啊!我滿含悲哀,話都說不出來”。“霧露隱芙蓉”和“石闕生口中”這兩句都是為諧聲字而作的比喻,不是詩歌的本意。劉禹錫另外有一首著名的《竹枝詞》,也用這個傳統手法: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東邊日出西邊雨”,既是晴天,又不是晴天。一個女子聽到她的愛人在江船上唱歌,捉摸不定,不知他對自己到底有無愛情。這裏就用“晴”字來藉作“情”字。
  這種詩體,稱為“風人體”。這個名詞,最早見於鍾蠑《詩品》。他說謝惠連“工為綺麗歌瑤,風人第一”。似乎是指民歌風格的詩。嚴羽《滄浪詩話》論雜體詩,有“風人詩”一格。註云:“上句述一語,下句釋其義,如古‘子夜歌’、‘讀麯歌’之類,則多用此體。”這就是以“晴”字諧“情”字音的方法了。張表臣《珊瑚鈎詩話》雲:“古有采詩官,命曰風人,以見風俗喜怒、好惡。”這裏說明了“風人”是古代的采詩官。但古書中卻未見有這個官名。總之,這個名詞雖然早已出現,但在唐代纔開始流行。當時所謂“風人詩”,後世卻稱為“諧音詩”。皮日休、陸龜蒙都有幾首風人詩,大約在中晚唐時代民歌中盛行這種諧聲法,所以劉禹錫也采用在他的竹枝詞中。
  以上舉出了民歌的五個特徵。事實上,它們是一切民間文學的特徵。民間文學的題材內容、創作方法和表現方法,豐富多彩,各地區有它自己的特徵,當然不限於以上所提到的五種。劉禹錫能註意到巴東、湘、漢一帶的民歌,汲取其內容和形式,寫出自己的新穎的詩歌,這就可見他善於嚮人民學習。自從劉禹錫的竹枚詞盛行於世,以後各地文人都摹仿他,用這種形式來歌詠本地的風土人情。於是出現了“廣東竹枝詞”、“揚州竹枝詞”之類的作品,有些還在每首詩下附一段說明,於是“竹枝詞”這個名詞就變成了“風土詩”的代稱,而失去了它的地區意義。
  《舊唐書·劉禹錫傳》說:
  禹錫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詠,陶冶性情。襄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辭。禹錫或從事於其間,乃依騷人之作,為新辭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間夷歌,率多禹錫之詞也。
  這是說劉禹錫作《竹枝詞》是在貶官朗州司馬時,朗州舊稱武陵,就是現在的湖南沅陵。如此,則“竹枝歌”是湘西的民歌了。但是,劉禹錫的自序裏明明說這些《竹枝詞》是在建平時所作,而且劉禹錫從夔州刺史轉揚州刺史時作過一首《別夔州官吏》詩:
  三年楚國巴城守,一去揚州揚子津。
  青帳聯延喧驛步,白頭俯傴到江濱。
  巫山暮色常含雨,峽水秋來不恐人。
  惟有九歌詞數首,裏中留與賽蠻神。
  這首詩明確地說九首“竹枝詞”是在夔州時所作,可知《舊唐書》的記載是錯了。夔州和歸州是鄰郡,可能建平郡原先包括夔、歸二州,後來分為二州,故夔州亦可用建平這個舊名。
  劉禹錫創作的《竹枝歌》,很快便流傳到長安、洛陽,成為流行的新歌詞。孟東野有一首《教坊歌兒》詩,有句云:
  去年西京寺,衆伶集講筵,
  能嘶竹技詞,供養繩床禪。
  能詩不如歌,悵望三百篇。
  可知佛寺講經的時候,有伶人唱《竹枝詞》的娛樂節目。伶人以能唱《竹枝詞》,得到豐厚的供養。孟東野感慨自己能詩而遭遇不如能歌,因而悼念詩道的沒落。又有《自惜》詩云:
  傾盡眼中力,抄詩過與人,
  自悲風雅老,恐被巴竹嗔。
  這是說他竭盡昏花的老眼,抄寫自己的詩送給朋友,卻又怕自己的詩已經過時,反而會被巴州的竹枝詞嗔笑。
  在同時的詩人中,也有許多跟着做竹枝詞。現在所能見到的有顧況一首,白居易四首,李涉四首。晚唐五代有皇甫鬆作六首,孫光憲作二首。
  “竹枝歌”這個歌名的意義,從來未見解釋。我們說它是巴東、湘、漢一帶在竹林中勞動的青年男女的抒情歌,也衹是一種比較合理的推測,沒有文獻可以證實。但《花間集》中收有孫光憲的《竹枝》二首,《尊前集》中收皇甫鬆的《竹枝》六首,都以“竹枝”和“女兒”二字為和聲,因此,又可以推測它是以和聲為歌名的。但是,為什麽用“竹枝”和“女兒”為和聲呢?這又可以回到第一個推測去,大概最初是有些在竹林裏勞動的男青年,愛戀女青年,即景生情,唱出了他們的情感,就以“竹枝”、“女兒”為和聲。現在抄錄一首孫光憲的《竹枝》:
  亂繩千結竹枝絆人深女兒,
  越羅萬丈竹枝表長尋女兒。
  楊柳在身竹枝垂意緒女兒,
  藕花落盡竹枝見蓮心女兒。
  由此可知當時每一個七言句都分二段唱,每段之後都有和聲。唱的是一人,和的可以是許多人,這就是所謂“一人唱,千人和”。“千”是虛數,意思衹是說“許多”,白居易《何滿子》詞雲“一麯四詞歌八疊”,我們也可以從竹技詞的形式中體會到它的意義。“四詞”即四句,“八疊”即八段。四句詩分八段唱,可知是唐代歌唱絶句的譜式。
  皇甫鬆的六首《竹枝》,形式和劉禹錫的《竹枝詞》不同,它們每首衹有二句,例如:
  芙蓉並蒂竹枝一心蓮女兒,
  花侵橘子竹枝眼應穿女兒。
  而且有一首是用仄聲韻的:
  山頭桃花竹枝𠔌底杏女兒。
  兩花窈窕竹枝遙相映女兒。
  皇甫鬆是巴蜀人,他這六首《竹枝》,顯然不是依照劉禹錫的詩格寫的,很可能他是直接采取了民歌的本來形式,衹是兩句的短歌。例如《水經註》所載巴東漁人的民歌,也衹有兩句:
  巴東三峽巫峽長,
  猿鳴三聲淚沾裳。
  不論是兩句或四句,它們的和聲都同樣用“竹枝”和“女兒”,這就可知不是文人隨意製作,而是民歌的原來樣式。竹枝歌之所以用“竹枝”為歌名,可以肯定是這個理由。
  和聲雖然衹有兩個字音,但也是協韻的。“枝”和“兒”是韻。皇甫鬆另外有一首民歌《採蓮子》:
  菡萏香連十頃波舉棹,
  小姑貪戲採蓮遲年少。
  晚來弄水船頭濕舉棹,
  更脫紅裙裹鴨兒年少。
  此詩以“舉棹”和“年少”作和聲,“棹”與“少”也是協韻的。
  竹枝詞都用七言絶句的形式寫作。絶句是言其詩體,竹枝詞是言其內容。清代有一個劉大勤,去問他的老師王士禎:“竹枝詞和絶句有什麽不同?”王老師回答道:“竹枝詞是專歌詠風土的,瑣碎的、詼諧的,都可以寫進去,一般是要求有風趣,和絶句完全不一樣。”(見《師友詩傳錄》)
  看來這一對師生的觀念都很糊塗,學生的問題已經不合邏輯,老師的回答也還是不合邏輯。這種情況,在清代人的詩話裏,經常可以發現。
  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五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1.王績:野望2.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3.楊炯:從軍行
4.五七言絶句四首5.劉希夷:代悲白頭翁6.宋之問: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製
7.瀋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8.雜言歌行三首9.陳子昂:感遇詩(上)
10.陳子昂:感遇詩(中)11.陳子昂:感遇詩(下)12.王梵志詩
13.初唐詩餘話14.王維:五言律詩三首15.王維:五言律詩二首
16.孟浩然:五言律詩三首17.孟浩然:五言律詩又三首18.高適:燕歌行
19.岑參:七言歌行二首20.早朝大明宮唱和詩四首21.王灣:五言律詩二首
22.邊塞絶句四首23.五言絶句四首24.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