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 成就你的君子風範:禮樂人生   》 第60節:禮儀踐行與古禮尋訪(3)      彭林 Peng Lin

  變化氣質,涵養德性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將提高學生內在素質放在第一位,而將禮儀技巧放在從屬的位置。我國古代禮學的理論體係,禮包括禮法和禮義兩大部分,禮法即所謂儀式,是禮的物質形式;禮義是禮儀所要表達的思想,是禮的靈魂。禮法與禮義互為依存,如果失去了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沒有禮義,禮法就成為沒有靈魂的軀殼;沒有禮法,禮義就無從體現,成為無處寄寓的遊魂。
  禮表現在人身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徒具外表的彬彬有禮,其內心如何不得而知;另一種是發自內心的道德修養、處處中規中矩的禮。兩種情況代表着截然不同的境界。我國古代的賢哲,旗幟鮮明地反對徒具形式的禮。例如孔子說:“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此外,《左傳》記載說,魯昭公到晉國訪問,在漫長而復雜的儀式中,魯昭公應對自如,完全沒有錯誤,贏得了許多人的贊嘆。但是,晉國的賢哲卻說:魯昭公昏庸無道,內心完全沒有恭敬之心,他所行的不過是徒具形式的“儀”,根本就不是“禮”!失去道德和品性引領的行為,樣子做得再好看,也不過是“做秀”,於人、於己、於社會都沒有任何益處。沒有這樣的認識,勢必會將教學的重心落在交際的技巧上,學生的興奮點也會集中在如何揣摩對方的心思、如何通過“做秀”來取悅對方上。其結果勢必南轅北轍,養成學生的雙重人格。
  為此,我在教學中處處突出中國禮學的人文精神,將它作為禮的神髓貫穿於每堂課的講授中,務求學生在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師講授的過程中,變化氣質,涵養德性,真正做到“德輝動於內,禮發諸外”。
  我們講解古代的鄉射禮,標題就是“立德正己之禮”,說明古代的射箭比賽,是被提高到“道”的層次來對待的(射禮傳到韓國、日本之後,被稱為“弓道”),已經被哲學化,主旨是修身。孔子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意思是說,君子註重自身修養,不與人做無聊的惡鬥。如果一定要說與人有所爭的話,那麽就是鄉射,因為這是一種體育競賽,是要决出勝負的。但即便是如此,君子也是恭敬地與對手謙讓着上堂,下來後一起飲酒,這就是君子之爭。這是君子對待競爭的正確態度。此外,古代射禮十分講究射手的道德資質,“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後者”不得參與。抗日戰爭期間,北平淪陷,日寇肆虐。某日,著名學者陳垣先生在輔仁大學的操場上對全校學生講話時,引用了這段話,說:“古代體育運動,有三種人是沒有資格參加的,那就是對敵作戰不勇敢的人,對亡國負有責任的官員,以及認賊作父的人!”陳垣先生引用的這段文字,不僅非常切合當時的社會局勢,而且深刻地揭示了鄉射禮的精神內涵。我們每次講完之後,教室之內總是一片肅然,學生對於德與禮的關係的認識由此得以提升。
  此外,近些年由於社會上過度地強調法治,忽視德治,從而出現了某些誤區。例如有些學生認為:“衹要不犯法,就是好公民,犯了法自有公安在管,德行不德行,沒有必要去想,何必苦苦地約束自己?”針對這一認識,我們強調法治與德治是社會進步的兩輪,是時代飛躍的兩翼,缺一不可。法是維護社會安定的重要底綫,斷然不可拋棄。如果將它當作人生的惟一原則,就降低了人的價值。人是具有理性的動物。人的理性不僅體現在不去觸犯法律上,而且體現在道德自律上;作為知識精英,還表現在懂得用道德形象來引領社會嚮上。如果全社會成員都能從涵養自身的內在德性做起,不斷增強道德自律的能力,許多社會問題就可以標本兼治,社會風氣也就可以不斷淨化。
  我們還將禮與關註弱勢群體相聯繫。《禮記》說:“禮者,自卑而敬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也就是說,即便是挑着擔子做小買賣的“負販者”,他們通過自己的辛勞來維持生活,同樣有做人的尊嚴,也應該得到社會的尊重。根據這一原則,我們要求學生對學校的保安、勤雜工等都要有尊重之心,不要因為他們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以從事簡單而繁重的工作為生而鄙視他們,他們的工作同樣是文明社會所不可缺少的,我們不僅要尊重他們,在必要的時候還應該幫助他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第1節:禮樂人生前言第2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第3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2)
第4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3)第5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4)第6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5)
第7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6)第8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7)第9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8)
第10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9)第11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0)第12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1)
第13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2)第14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3)第15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4)
第16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5)第17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6)第18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7)
第19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8)第20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9)第21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20)
第22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1)第23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2)第24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