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看寶島風土人情:岩鬆看臺灣   》 第60節:臺北故宮博物院(圖)      白岩鬆 Bai Yansong

  白岩鬆:"2003年2月22日我國首次發行了一套書法題材特種郵票《中國古代書法---篆書》,一套共兩枚,其中的一枚就是毛公鼎的銘文。"
  離開青銅器展廳,我們來到玉器展區,去尋找另外兩個舉世聞名的寶物---翠玉白菜和東坡肉形石。這個玉器館的門口,有一行文字"比上帝還精巧",我們於是進入了美侖美奐的雕刻世界。
  白岩鬆:"我們現在到了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的旁邊,一個是翠玉白菜,一個是東坡肉,東坡肉是肉石,全世界67塊,這是其中比較大的一塊,它的底座都是純金做的。翠玉白菜是依照翡翠順勢而為,根據它的顔色雕成一棵栩栩如生的白菜。"
  真是百聞不如一見,這棵翠玉白菜由一塊半白半緑的翠玉為原材料,緑色的部分雕成菜葉,白色部分雕成菜幫,看上去是鮮活欲滴。
  據介紹,翠玉白菜上有兩衹蟲,一隻蝗蟲,一隻螽斯蟲。它是清代光緒皇帝瑾妃的陪嫁之物,白菜寓意清白,象徵新娘的純潔,但是白菜葉片上停留兩衹蟲又是作何用意呢?原來螽斯蟲代表了多子多孫的意思。
  和翠玉白菜放在一起的這塊清代的肉形石,是一塊天然的石頭,色澤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的,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會把它當成硬邦邦的石頭,因為怎麽看它都像是一塊連皮帶肉、肥瘦相間的東坡肉。
  白岩鬆:"有一種想咬一口的感覺。"
  東森主播林青蓉:"我想把翠玉白菜和東坡肉炒在一起!"
  除了這三件鎮館之寶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13個展廳內,我們發現了許多過去在史料中、課本中瞭解到的,卻未曾謀面的藝術珍品。比如我們在許多畫册上看到過的宋代定窯的嬰兒枕、明朝的青花竜紋天球瓶、清朝的御用雕花帽架等等,個個精美絶倫、巧奪天工。據統計,當年從大陸運到臺灣來的文物共有60萬件,雖然衹占當時北京故宮南遷文物的1/4,但大多是精挑細選、價值連城的精品。其中器物、書畫5萬餘件,善本書籍近16萬册,清宮檔案文獻38萬册,還有後來徵集的文物總計65萬件。
  白岩鬆:"臺北故宮的書畫藏品非常值得一說,曾經有專傢是這樣說的:寫一部中國繪畫史,每一個朝代最具代表性的繪畫作品,可能80%左右會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書畫展廳,是所有展館中最難以估量價值的地方,不僅僅是因為這裏珍藏有中國元代以前數量最多的名人書畫佳作,更重要的是這些書畫正在一天天"老去",有的甚至無法再進行復製。
  臺北故宮博物院義務導遊謝念蓀:"有些書畫每次看到它時,都覺得它一天天在'變老'……每次看到它都很難過,展出一次就破壞一次。"
  為了盡可能保護好這些稀有真跡,書畫展覽的次數和時間都受到嚴格地限製,我們的拍攝也受到了限製,不能拍攝到更多大師的真跡,我們有些遺憾。
  這裏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它和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這三幅字帖,代表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最高水平,被乾隆皇帝並稱為"三希帖"。現在"三希"中的真跡有"兩希"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而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則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最讓人惋惜的是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此畫是繪畫作品中的精品,可惜這幅山水畫被分成了兩段,前半部分保存在大陸,後半部分則保存在臺北博物院。
  最近幾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多,1992年雙方還共同精選各自的館藏文物,共同出版了《國寶薈萃》一書。這本書中,分離近一個世紀的"三希帖"又重新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九州出版社
第1節:連戰(圖)第2節:對大陸百姓感謝(圖)第3節:和鬍總書記推誠相見
第4節:積極推動落實"大陸行"共識第5節:卸任後做黨的義工第6節:黨主席之爭輸贏都要有風範
第7節:臺灣"七·七事變"紀念日第8節:宋楚瑜第9節:大陸之行"不容易"
第10節:兩岸交往臺灣首先要過心理關第11節:學說大陸方言第12節:臺灣意識不是"臺獨"
第13節:連宋大陸行第14節:不爭虛名 為歷史負責第15節:最想看故宮爬黃山(圖)
第16節:柏楊第17節:幸福需要自己找第18節:尋找久違的柏楊
第19節:你的心酸,我的心碎第20節:侯孝賢第21節:臺灣電影業製作業嚴重失血
第22節:未來華人電影中心在大陸第23節:拍電影已經成為我的人生第24節:最好時光是難重拾的記憶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