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你在今天還在昨天   》 第60節:我最初的故鄉是書籍      梁曉聲 Liang Xiaosheng

  我最初的故鄉是書籍
  這是一套為初中生和高中生們選編的文學類課外閱讀叢書。是為他們,不,同學們,是為開闊和豐富你們的課外閱讀視野而做的一件事情。
  你們一升到高二,便開始分科了。有的同學歸入了文科班,有的同學歸入了理科班。
  但是你們啊,且莫以為這套叢書僅衹是為文班同學選編的,對理科班同學並沒有什麽實際的意義。
  不,我想建議理科班的高中同學,或雖還在讀初中,但已確定了以後的理科志嚮的同學,在不至於影響理科成績的前提之下,也是不妨讀一讀的。
  因為,高考雖有文理之分,人卻不應一生按高考的區別而活着。也就是說,人不分男女,不論所獲是理科學位還是文科學位,多少有一些文學的修養,定比沒有要可愛。何況,文學中不衹文學,還有其他“營養”種種。正如糧食裏不衹澱粉,還包含有別的維生素。
  一個有讀書習慣的人,是善於將安安靜靜的閱讀時光當成一種享受的。會覺得比飽餐美食更是一種享受。會覺得比“泡吧”或沉緬於網絡聊天室不能自拔更是一種享受。
  有此體味的人,與他人是不太一樣的。
  他深諳生命有時多麽需要孤獨一下的道理。那時他以書為伴,一捲在手,仿佛與良師益友避開着喧鬧,傾心相談。自然,須是值得一讀的書。
  而這一種享受,是要從學生時代便有所領悟的。正如好習慣是自小養成的。
  同學們,我曾為你們寫過一篇短文——《讀是一種幸福》
  這套叢書將教你們體味個中幸福。
  據我所知,同類叢書,遼寧教育出版社曾出版過一套,是由王蒙和劉心武兩位作傢主編的。高中之小說部分,還收錄了我的《同學》一篇。
  所以,出版社誠邀我作編委,並請我寫序時,我是很遲豫的。
  及至詳閱了他們寄來的目錄,我不再顧慮什麽,表示評委可作,序也願意寫。
  因為兩套書的篇目是很不一樣的。
  多出一種同類書,也好。
  文科的,已買了前一套叢書的,傢裏經濟條件寬餘的同學,不妨再買這一套,相比較地閱讀,閱讀視野不是就擴大了一倍麽?
  傢裏經濟條件拮据的同學,也是可以嚮買了的同學藉讀的呀。
  我十分尊重愛書的人其書必珍的心理。
  但我是提倡一人有書,朋友可讀的。衹要藉書的人愛護書,常藉常還就行。
  我曾多次到中學和大學去與同學們座談。
  同學們往往提出這樣的要求:給我們列一份讀書單吧!
  而我每覺茫然,忄西惶。甚至慚愧。
  那是我根本列不出來的。
  在書店裏,我置身於書的海洋,連自己也常感顧此失彼。
  我甚至認為,那樣的一份書單,已非今日之某一人所能開列。
  現在好了,湖南文藝出版社的編輯們為同學們選編成了這一套叢書。
  這一套叢書是他們專門集中了幾位優秀的編輯力量,辛辛苦苦工作了兩三個月纔確定篇目的。目錄中有幾篇及作者,對我也是陌生的。
  我沒從書中發現林語堂的名字和他的文章。
  林語堂的文章是我所喜愛的。
  我將建議編者們務必補選一兩篇。
  但願同學們也會喜歡他的文章。
  我是初中生的時候,根本不知道,也沒從任何人口中聽說過林語堂、徐志摩、梁遇春、瀋從文、張愛玲。那時,國內是不出版他們的書的。連圖書館裏也沒有。現在,同學們不但能讀到他們的書,以後上了大學,還能在課上一起與老師分析之,欣賞之。
  同學們所瞭解的中國文學,相對於我們那一代是完整的,而非殘缺的。
  同學們是幸運的。
  人類的文字之運用於文學的寫作實踐,是最符合人性的實踐。也是最能揭示人性之豐富細膩的內容的。
  文學使文字不朽。
  高爾基說:“書籍包含着我們的先人,以及我們同代人的靈魂,書籍似乎就是人們在全世界範圍內對本身事業的談論,就是人類心靈關於生活的記載。”
  而一位羅馬皇帝的臨終遺言則是:“我最初的故鄉是書本。”
  同學們,為自己擁有那一“故鄉”而讀這一套書吧!
  儘管我們都不會愚蠢地夢想當皇帝……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時代文藝出版社
第1節:“手帕人生”上的小人兒第2節:筆第3節:我和橘皮的往事第4節:“過年”的斷想
第5節:我的小學(1)第6節:我的小學(2)第7節:我的小學(3)第8節:我的小學(4)
第9節:我的小學(5)第10節:時間即“上帝”第11節:讓我遲鈍(1)第12節:讓我遲鈍(2)
第13節:我的第一位責任編輯(1)第14節:我的第一位責任編輯(2)第15節:“剋隆”一個我第16節:我與兒子
第17節:我開始告訴兒子第18節:心靈的花園(1)第19節:心靈的花園(2)第20節:體恤兒子
第21節:父親的遺物(1)第22節:父親的遺物(2)第23節:給兒子的留言(1)第24節:給兒子的留言(2)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