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
第60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60)
馬漢麟 Ma Hanlin
古人說"服牛乘馬",可見馬車之外還有牛車。馬車古名小車,是供貴族出行和作戰用的;牛車古名大車,一般衹用來載運貨物。
古代馬車的車廂叫輿,這是乘人的部分[3]。輿的前面和兩旁以木板為屏蔽,乘車的人從輿的後面上車[4]。《論語·鄉黨》說:孔子"升車必正立執綏",綏是車上的繩子,供人上車時拉手用的。
古人乘車是站在車輿裏的,叫做"立乘"[5]。輿兩旁的木板可以倚靠身體,叫做。輿前部的橫木可以憑倚扶手,叫做式(軾)。古人在行車途中用扶式俯首的姿勢表示敬禮,這種致敬的動作也叫做式[6]。所以《檀弓》說:"夫子式而聽之。"[7]一般車輿上有活動裝置的車蓋,主要是用來遮雨的,像一把大傘。
車輪的邊框叫輞(wǎng),車輪中心有孔的圓木叫轂(孔是穿軸的),輞和轂成為兩個同心圓。《老子》說:"三十輻共一轂。"[8]輻是一根一根的木條,一端接輞,一端接轂。四周的輻條都嚮車轂集中,叫做"輻輳",後來輻輳引申為從各方聚集的意思。《漢書·叔孫通傳》說:"四方輻輳。" 車軸是一根橫梁,上面駕着車輿,兩端套上車輪。軸的兩端露在轂外,上面插着一個三四寸長的銷子,叫做轄,不讓車輪外脫。轄是個很重要的零件,所以《淮南子·人間》上提到"夫車之所以能轉千裏者,以其要在三寸之轄"。後來引申為管轄的意思。露在轂外的車軸末端,古代有特定的名稱叫(wèi,又寫作),又叫軌。《詩經·邶風·匏有苦葉》說:"濟盈不濡軌。"古人常乘車渡水,這是說濟水雖滿並沒有濕到車軸頭,意思是水位不到半輪高。軌的另一個意義是指一車兩輪之間的距離,引申為兩輪在泥道上碾出來的痕跡,又叫做轍。《禮記·中庸》所謂"今天下車同軌",並不是有人把天下的車轍大小都規定下來,而是規定了車子的統一尺寸,車輪的軌轍就自然一致了。
附帶說一說軔(rèn)。軔不是車子的組成部分,而是阻止車輪轉動的一塊木頭。行車時先要把軔移開,所以啓程稱為"發軔"。引申開來,事情的開端也叫"發軔"。
轅是駕車用的車杠,後端和車軸相連。轅和是同義詞。區別開來說,夾在牲畜兩旁的兩根直木叫轅,適用於大車;駕在當中的單根麯木叫,適用於小車[9]。所以《左傳·隱公十一年》說:"公孫閼與潁考叔爭車,潁考叔挾以走。" 車轅前端駕在牲口脖子上的橫木叫做軛。軛和衡是同義詞。區別開來說,軛用於大車,衡用於小車。所以《論語·衛靈公》說:"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 車轅前端插上銷子和軛相連,叫做。和是同義詞。區別開來說,用於大車,用於小車,所以《論語·為政》說:"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10] 古人乘車尚左(以左方為尊),尊者在左,禦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做驂乘,又叫車右。所以《左傳·宣公二年》說:"其右提彌明知之。"[11]兵車情況不同。主帥居中自掌旗鼓,禦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護主帥,叫做車右。一般兵車則是禦者居中,左邊甲士一人持弓,右邊甲士一人持矛。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 | 第2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 | 第3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3) | 第4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4) | 第5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5) | 第6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6) | 第7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7) | 第8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8) | 第9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9) | 第10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0) | 第11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1) | 第12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2) | 第13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3) | 第14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4) | 第15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5) | 第16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6) | 第17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7) | 第18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8) | 第19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9) | 第20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0) | 第21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1) | 第22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2) | 第23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3) | 第24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