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柏楊雜文:“鬼話”中國正史   》 活該他喝酪漿(2)      柏楊 Bai Yang

  我們舉的這些例子,如蔣程九先生的“逐父”,劉玉娘女士的“拷父”,都是頂尖的殺手。殺手並不常見,一旦上報,自然轟動。我們憂慮的倒不是這些殺手會層出不窮,而是憂慮那些中等程度的不孝──年輕人的兩種可怕的趨勢:一種趨勢是下一代對上一代,毫無感謝之情,而感謝之情是愛的基礎,無論是天倫之愛、朋友之愛、夫妻之愛,或對國傢之愛。下一代對父母的態度,就像對一個付款機器,要一百元如果衹給九十,就大發雷霆。而且認為老子娘的一切犧牲都是活該,都是自作自受。最使柏楊先生發抖的是,有些年輕人竟然認
  為老一輩談起他們孩提時候的往事,簡直是一種激發他們孝思的陰謀。一位朋友十七歲的女兒經常委屈萬狀地吶喊曰:“這幾天,老漢教我聽我三歲時的錄音帶,討厭得要死,真受不了。”(大概看看幼時的照片,還受得了。)一位女學生為她現在衹有六歲的兒子照了很多活動電影,我真擔心那位兒子老爺長大,老娘敢不敢放映給他看。
  另一種趨勢是,下一代似乎認為“天下沒有對的父母”,父母永遠不瞭解他,永遠在“管”他。於是把老爹老娘嚇得膽戰心驚,啥也不敢問,三更半夜回傢不敢問,兩天兩夜不回傢也不敢問,功課不及格也不敢問,交什麽朋友也不敢問,“關心”變成了“管”,“建議”變成了“不瞭解”、“規勸”變成了“代溝”,有些父母千方百計想當兒女的朋友而不可得。我的一個離了婚的男學生,揍了女兒一頓,女兒不知道從哪裏弄來一把小刀,照手腕上割了一下自殺,這當然是把老爹恨入骨髓,之後還寫了一封長信,把老爹駡了個狗頭噴血,父女十七年的感情,遂一筆勾銷。想一想人生又有啥意思。
  說來說去,我們沒有具體的辦法解這個結。有一天,我老人傢在巷口小攤上吃面,等老闆下面期間,看街上擁擁擠擠,除了人,就是人,簡直到處是人。忽然間有點恍然大悟,如果下令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三天不準出門,那麽大街之上,恐怕稀稀落落,沒有幾個人影──而那正是一九四九年臺灣初光復時的鏡頭。這說明大多數下一代都是在太平日子裏出生兼長大成人的,老爹老娘經過太多流淚流汗的日子,那時候一傢大小擠在一間榻榻米屋子裏,能有一個收音機,就是大富大貴,誰要是有個電冰箱,就立刻擺到客廳──沒有擺到大門口敲鑼,已是很有修養啦。因為經過太多的苦,所以把全部幸福都報償給下一代。而年輕朋友是在溫室中長大的,不但沒見過風浪,也沒聽過風浪──也拒絶聽風浪。嗚呼,“棒頭出孝子,嬌養忤逆郎”。棒頭不見得出孝子,但嬌養卻很容易出忤逆郎。
  抱怨上一代,影響還校沒有感謝之情,關係到一個民族的素質,這是一個可哀的隱憂。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搶先閱讀玉皇大帝高坐雲端爬蟲之子(1)爬蟲之子(2)
“七十二”學問(1)“七十二”學問(2)好像失了火少有大志
頭轉身不轉(1)頭轉身不轉(2)一根白發定終身鬼話傢慣例
肚皮上搞一下聲音有點特別梅花鹿奉命出動石頭咚咚作響(1)
石頭咚咚作響(2)破鞋也出了籠滿天都是飛蟲院中找草(1)
院中找草(2)鑽到肚臍眼裏“成大事不恤小節”(1)“成大事不恤小節”(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