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交锋三十年 》
第60节:体制内的声音:民主是个好东西(1)
马立诚 Ma Licheng
体制内的声音:民主是个好东西
按海外媒体的说法,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在2006年10月"一夜成名"。
这个月23日,《北京日报》发表了他的一篇政论《民主是个好东西》。第二天,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全文转载。紧接着,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纷纷转载。海外媒体惊奇于此文既涉及"敏感领域",又得到官方媒介空前追捧,因此惊呼俞可平"令人刮目相看",还给他贴上了"中国高层文胆"、"中南海智囊"的标签。
《民主是个好东西》原是俞可平为一本书写的序言。这本书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俞可平访谈录,书名就叫《民主是个好东西》。
这篇引起轰动文章讲了什么呢?
第一,民主是好的,但它不是对某些官员而言的,而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的。对那些以自我利益为重的官员来说,民主不但不是一个好东西,还一个麻烦东西,甚至是一个坏东西。因为在民主条件下,官员要通过选举产生,权力要受到公民制约,他们还要跟老百姓平起平坐,所以他们不喜欢民主。他们会说,民主不符合国情,民主条件不成熟,公民素质低,民主会带来危害等等。
第二,民主也有不足。由于它重视程序,会使一些看来简单的事务变得复杂,降低行政效率。民主还会使一些政治骗子有可乘之机,蒙骗民众。但是,在人类推行的所有政治制度中,民主是弊端最少的一种,是人类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
第三,民主是个好东西,但它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民主不能包医百病,但是它能保证基本人权,提供平等机会。民主是人类的基本价值,也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如果没有民主,人类的人格就是不完整的。
第四,民主也有痛苦的代价,民主可能破坏法制,导致秩序失控,民主程序也可能把个别独裁者送上舞台。因此,有时民主代价太高,然而从根本上说,这不是民主的过错,而是政客的过错。
第五,实现民主需要相应的条件,民主是历史潮流,但是推行民主的时机和速度,选择民主的方式和制度,则是有条件的。推进民主政治,需要精心的制度设计和高超的政治技巧。
第六,中国的民主政治,需要密切结合我国的社会现实条件,逐步前进。
平心说,这篇文章讲的是常识。海外舆论的关注点,并不是该文在民主内涵和民主理论上有什么突破。用《亚洲周刊》的话来说,海外读者是"看到了原来在中国回避了多年的东西,终于又被高调喊出来,民主终于获得认同。"另外,海外关注的就是俞可平的中央编译局副局长这一职务。他们揣摩俞可平的文章"代表了高层的现实思考"。
作为俞可平文章的一个注脚,美国杜克大学政治系教授史天健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史天健和俞可平是北大校友,不过史天健的研究方法,国人可能比较陌生。
史天健把1978年到2006年的《人民日报》关键用词抽取出来,进行量化分析,比如"人权"和"民主"这两个词。
他的做法是,把这些年《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每年随机抽选三分之一,经过比对以后发现,从1978年到1988年,《人民日报》没有使用过"人权"这个词。直到1988年,"人权"这个词开始在《人民日报》出现。但报上大部分文章认为"人权"是有阶级性的,是"资产阶级的词汇"。2002年,情况有了变化,《人民日报》七成以上有关文章承认"人权"具有普遍性,同时表示中国正在努力改善人权。
"民主"这个词,1978年就开始出现在《人民日报》上。但是,"民主"被划分为两种"民主",即资产阶级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到1988年,"社会主义民主"的提法比1978年少了,"民主"这个词前面的"社会主义"帽子逐渐消失了。报上的文章比较多地提到"我们也追求民主"。1995年,有关民主的程序概念开始在《人民日报》出现。2002年,胡锦涛担任总书记之后,情况更加进步,中国共产党开始承认"民主是追求的目标"。但由于经济条件和老百姓素质的限制,实现民主的时间表比较漫长。
从这种研究角度进行了一番研究之后,史天健认为,俞可平的文章代表了党内对民主的态度产生重大变化。"从原来羞羞答答,到现在说是好东西,这是一个飞跃。"史天健说。
海外媒体说,这些年,中共在和国际社会打交道的时候,不再避讳"人权"和"民主"这样的词汇。俞可平文章的出现,其实已经具备了社会基础和心理准备。
我曾和俞可平多次共同参加过一些会议,其实他并不是暴得大名的"新星",而是一位早就学有所成的资深专家。
1959年7月,俞可平出生于浙江绍兴。历史上,这里是一个盛产策划人、文件起草人和咨询专家的地方,过去把这种角色称为师爷。俞可平不喜欢师爷这个称呼,他说,现代民主政治体制,没有存在师爷的必要。
俞可平在农村度过童年和少年。1978年,他考取绍兴师专政史系。毕业后,他考取了厦门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攻读政治哲学。1985年,俞可平考取北京大学政治系博士生,导师赵宝煦是当代中国政治学主要奠基人。俞可平的博士论文是《当代中国政治的系统分析》。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打算留校,但北大没有房子。俞可平当时已结婚生女,其妻徐秀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和俞可平是同乡同学。当时中央编译局答应给俞可平一间房子,俞可平就选择了这里。1994年,俞可平应邀去美国杜克大学任访问学者,在这里他碰见了北大校友史天健。1995年,俞可平又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任客座教授。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明星胡耀邦:思想解放的先锋干将(1) | 第2节:明星胡耀邦:思想解放的先锋干将(2) | 第3节:明星胡耀邦:思想解放的先锋干将(3) | 第4节:明星胡耀邦:思想解放的先锋干将(4) | 第5节:明星胡耀邦:思想解放的先锋干将(5) | 第6节:明星胡耀邦:思想解放的先锋干将(6) | 第7节:明星胡耀邦:思想解放的先锋干将(7) | 第8节:明星胡耀邦:思想解放的先锋干将(8) | 第9节:吴明瑜:我为邓小平起草科学大会讲话(1) | 第10节:吴明瑜:我为邓小平起草科学大会讲话(2) | 第11节:1978: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历险记(1) | 第12节:1978: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历险记(2) | 第13节:1978: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历险记(3) | 第14节:1978: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历险记(4) | 第15节: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道闪电(1) | 第16节: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道闪电(2) | 第17节: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道闪电(3) | 第18节: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道闪电(4) | 第19节: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道闪电(5) | 第20节: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道闪电(6) | 第21节: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道闪电(7) | 第22节: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道闪电(8) | 第23节:我与袁庚有神交(1) | 第24节:我与袁庚有神交(2)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