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講述歷史老城: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 神宗孝母獻萬壽(3)      萬明 Mo Ming    張兆裕 Zhang Zhaoyu

  萬壽寺目前座落於海澱區蘇州街廣源閘西側,隔着長河與紫竹禪寺(目前的紫竹院公園)相望。萬壽寺現在早已不是《香林千衲》圖中的清遠模樣。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來自四面八方的汽車飛速而過。人潮涌動、商機無限。萬壽寺也已成為了北京市藝術博物館辦公的地方。
  儘管萬壽寺主體建築目前保護較好,在2006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但其附屬建築卻早已破敗不堪。萬壽寺對岸的古建築早已不見蹤影,兩旁的附屬建築也十分衰敗,一墻之隔的延慶寺搖搖欲墜、風雨滄桑。上有扁額:北京市文物暫保單位。目前這個狀況,如果再不對延慶寺加以保護,恐怕已經無須再保了。
  即使萬壽寺的主體建築,也早已不是萬歷年間的舊貌,基本是清朝時候格局了。乾隆十六年(1751年)和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帝曾經兩次為其母親祝壽,重修此寺。將全寺建築分三路。中路由南至北依此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萬壽閣、大禪殿、大士殿、無量壽佛殿。東路為方丈院。西路為行宮院。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後再次重修萬壽寺行宮,在西跨院增修了千佛閣和梳妝樓,形成了目前的格局。
  經過歷次重修,萬壽寺最終成為集寺廟、行宮、園林為一體,東中西三路建築毗鄰,占地50畝的皇傢重寺,並成為清朝皇室出遊的行宮和祝壽慶典場所。慈禧太後往來於頤和園、香山與紫禁城之間,都要在萬壽寺禮佛,在行宮稍事休息。所以,這裏有小寧壽宮之稱。因為地位重要與建築華麗,又有“京西小故宮”之稱。
  由於禁止燃香,也沒有了僧人,萬壽寺顯得有些冷清,已徒有其表。重重宮殿南北排列的萬壽寺顯得有些局促,這可能是歷代增修的結果吧。其中大禪堂、假山、三大士殿、天王殿與鐘樓是萬歷五年(1577年)所建,乾隆時重修,其他皆為清朝所建了。寺中僅存的五座碑刻,其中兩座立於大雄寶殿之前,是乾隆御制詩碑,兩座立於鼓樓之前,一為道光二年(1882年)主持通濟禪師正因立的昌平鄉人捐資之碑,另外一座所立年代,由於字跡模糊,已無法辨認,通過可以辨認的字跡來看,是記述重修萬壽寺之事的,應該也是立於清代。在寺的後院部分,乾隆禦碑亭中,有一座碑,為乾隆帝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為其母親壽誕所親書。上雲:“而我聖母皇太後,七秩聖辰適逢斯盛。朕將率億兆臣庶祝嘏延洪,以聖節崇啓經壇,莫萬壽寺宜。乃敕內府丹堊即工,視乾隆辛未例,弗懈益虔。”
  乾隆母親之功視李太後之功,是不如的,而乾隆帝可以兩次為其母大興土木,興造寺院,明神宗卻無此氣魄。這非李太後威望不及,也非神宗不孝,乃是明清王朝對於佛教態度存在重大不同。明朝是一個漢族王朝,治國思想是儒傢經典,所以對於佛教具有很強的敵意,信奉佛教往往是皇室個人的行為,而不是國傢行為。所以,每當皇室打算修造寺院、剃度僧人時,大臣多加反對。李太後出於佛傢慈悲,希望能夠暫停死刑的願望被張居正否决了。同樣,在明神宗出疹時,李太後曾許願如果神宗平安度過,將大開戒壇以還願。待神宗病愈後,戒壇之事也在朝廷出於安全的考慮下,沒有能夠實行。而清朝由滿族建立,滿族崇信佛教,又以佛教作為拉攏蒙古與西藏的手段,所以清朝歷代皇帝都將佛教置於非常重要的地位。清朝皇室屢次修築寺院、大度僧人,都很少見有大臣反對。兩相對照,明清王朝時代的不同,在這座寺院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正是由於清朝對於佛教的大度與重視,清朝纔鵲占鳩巢,使萬壽寺打上了濃厚的清朝皇室的痕跡,甚至裏面觀音菩薩的座像,也是李蓮英模仿慈禧太後的面貌塑造的。但李太後的業績與人格,卻無法被掩蓋。寺內亭亭開放的玉蘭花,玉立而高潔,散發着幽幽清香,隨風飄散,給萬壽寺帶來了女人的溫柔,也給歷史帶來了淡淡的芳香。也許這就是女人賦予歷史的柔性與善良。(趙獻海)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山東畫報出版社
揮師北平憶徐達(1)揮師北平憶徐達(2)揮師北平憶徐達(3)遷都定鼎說朱棣(1)遷都定鼎說朱棣(2)入世異僧姚廣孝(1)
入世異僧姚廣孝(2)朱能地下猶護主(1)朱能地下猶護主(2)朱能地下猶護主(3)朱能地下猶護主(4)風華當年尋鄭和(1)
風華當年尋鄭和(2)黑山迷霧辨剛鐵(1)黑山迷霧辨剛鐵(2)黑山迷霧辨剛鐵(3)法海壁畫探李童(1)法海壁畫探李童(2)
法海壁畫探李童(3)名祠滄桑祭於謙(1)名祠滄桑祭於謙(2)名祠滄桑祭於謙(3)夢裏登城話阮安(1)夢裏登城話阮安(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