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名胜 》 万里长城纵横谈 》
第五编 文化荟萃(9)
董耀会 Dong Yaohui
中国长城学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中国长城学会于1987年6月在北京成立,以研究、保护、维修、宣传长城,弘扬以长城为象征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为宗旨。习仲勋、马文瑞、王光英、杨静仁、何鲁丽任名誉会长,黄华任会长,王定国、白介夫、吕济民、邵华泽、陈昊苏、罗哲文、赵维臣、侯仁之、夏国治任副会长,聘请史念海、孙轶青、郑孝燮为顾问,秘书长由董耀会担任,副秘书长由吉人、朱希元、刘玉礼、吴梦麟、张骥、郝一、姜命夏担任,常设办事机构有:办公室、组织联络部、宣传部、外事工作部、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中国长城博物馆馆刊》和《万里长城》编辑部。现有会员500余人,团体会员10个。
中国长城学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中国长城学会的主要任务有四项:一是研究长城。长城历史悠久,建筑宏伟,内涵丰富,其历史价值、军事作用、建筑艺术、工程技术、美学价值以及民族交往等相关领域有待深入探索、开发和研究。二是保护和维修长城。学会在全面考察长城的基础上,积极提出建议和措施,配合并协助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保护长城,并为各地重点维修长城提供咨询和支援。三是宣传长城。学会组织并联合有关部门和团体,通过开展有关长城电影和录像的摄制,书刊和画册的出版,体育、音乐、文艺书画展览等活动,以及组织中外人士考察长城等多种方式宣传长城。四是开发长城,学会还利用长城自身的优势以及长城沿线的其他资源,协助有关部门发展长城的文化、旅游事业。
为什么说长城学是一门新学科?
★
随着我国学者对于长城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突破仅限于对长城本身的历史沿革、修建、遗址走向及现状情况的研究范围,而扩展到政治、经济、地理、民族关系、中西交往、文化、旅游等一些广泛的领域,从而产生出高度综合和总结各学科有关长城的研究成果,适应了全面、正确地认识长城的社会需要。为了进一步提高长城研究的水平,就需要建立一套从宏观上指导长城研究的基础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长城学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新学科产生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已有几个省、自治区、市设立了专门的长城研究机构,上百家研究单位涉及长城研究课题。近年来全国各地已经出版、发表了大量的有关长城学的研究专著和各类文章。
长城学的科学性质是什么?
一般谈起一门学科,都是先要说明它的定义,然后再研究它的具体内容,那么长城学的定义应该怎样下呢?
长城学是从总体上去研究长城的一门学问,是对长城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
由于近些年长城研究的深入,开拓了人们认识长城的视野,为人们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在这种背景下也相应地产生了很多以前不可能产生的新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对长城进行科学的综合性研究,这个问题是长城学发展和繁荣的关键之一。
长城的研究涉及很多学科,长城学就是这若干学科中同长城有关部分的复合体,它的任务是对人类一切科学认识活动中涉及长城的成果进行理论上的综合,以达到对长城总体的科学认识。由上述任务所决定,长城学研究工作的基础,是建立在广泛利用许多有关部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之上的。
长城学虽然是建立在各有关学科对长城不同侧面研究基础上的,但这一综合的功能并不是简单的数的相加,而是要从中得出对长城各方面的认识。
对长城的综合研究,总的任务是通过对文献材料和考古材料的整理及对遗址、遗迹的考察研究、辩证分析和归纳综合,使研究成果能如实地反映出长城历史所具有的综合性。具体地说,其内容大致有两方面:一是提高对长城研究宏观上的认识,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二是努力应用多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提高对长城的宏观认识的能力。
只有努力提高对长城研究上的宏观认识,才有可能使我们对长城的研究产生更多的成果。如近些年来,加强了对长城修建史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有半数以上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修筑过长城,这就打破了过去认为长城只是汉族防御少数民族而修筑的这一片面的认识。
在长城学的研究领域内,需要来自不同专业的学者,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与特长优势,以利在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长城文化在历史上对西北边远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有何影响?
大致自春秋中叶以后,由于铁制生产工具的运用,使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到战国时期,虽政治上群雄割据,但各国都在各自的国家内竞相“变法”,力图使生产关系与先进的生产力相适应,发展农业,奖励战功,争取成为一个最富强的国家。为保障各自国家的安全,各国统治者纷纷修筑长城。战国时,秦国把原戎狄之地圈入了自己所筑长城的内侧,并大力推行农业经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以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措施,从而使长城内侧的生产力与中原地区相适应。这一点,从今秦国长城内侧出土的文物可以得到证实。在今甘肃镇原县、环县出土的文物中,在此二县战国秦长城的外侧,至今尚未发现战国秦和秦文物的遗留,说明战国时,秦很少涉足长城外侧;在此二县战国长城内侧,现已出土了不少与秦或战国有关的器物,如铜剑、铜戈、铜锛、铜马饰;秦“始皇帝廿六年”铜诏版,铁权、铁叉等。环县城西川马别梁台地还出土一残“车”,说明长城内侧,还通行马车。此地西境的山梁,至今仍名车道梁,有古道遗迹。这些都说明,秦自商鞅变法至秦始皇时代、对长城内侧广大地区曾有效地、大力推行过其制度;也说明战国秦长城确实在当时保障了先进生产力在今甘肃陇西、陇东的推进。至汉代,“河西走廊长城”的修筑,又保障了汉代于此地区推进先进生产力。汉以长城为依托,在长城内侧,移民实边,增开屯田,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中原地区的牛耕,铁制农具如犁、锄、铲、镢以及辩土、施肥、田间管理,轮种等都引进到河西,还兴修水利,引黄河水和山界间的水流,修渠灌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同时,手工业、商业以及河西城市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正如《汉书·匈奴传》所说:“边城宴闭(即边郡城关闭得很晚),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此种盛况,已被近年在河西出土的大量文物所证实。仅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堪称国宝的“铜奔马”,就可以证明河西走廊在长城的保障下,生产力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
|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 | 第一编 历史沿革(2) | 第一编 历史沿革(3) | 第一编 历史沿革(4) | 第一编 历史沿革(5) | 第一编 历史沿革(6) | 第一编 历史沿革(7) | 第一编 历史沿革(8) | 第一编 历史沿革(9)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0)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1)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2)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3) | 第二编 建筑遗存(1) | 第二编 建筑遗存(2) | 第二编 建筑遗存(3) | 第二编 建筑遗存(4) | 第二编 建筑遗存(5) | 第二编 建筑遗存(6) | 第二编 建筑遗存(7) | 第二编 建筑遗存(8) | 第二编 建筑遗存(9) | 第二编 建筑遗存(10) | 第二编 建筑遗存(11)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