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下一站,中國   》 第60節:第六章."唱衰中國"--當代的兩種"中國想象"(上)(3)      陳季冰 Chen Jibing

  那麽,"中國饑餓論"這一明顯違背經濟學基本常識的論調為什麽會名噪一時?國際學術界的一些分析是很具洞見和啓發意義的。有些學者指出,布朗的觀點代表了世界最大農業國--美國糧食出口商的利益。"正是因為世界糧食不足,它們的貿易才能成立。"如果世界不是經常處於"饑餓狀態",價格談判就不會朝着有利於他們的方向發展。糧食出口商有意散布糧食不足論,給世界市場造成一種長期的、需求過大的心理壓力,這纔是他們隱藏的真正目的和經商策略。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部教授高橋五朗認為:"被大肆渲染的中國糧食危機論不符合中國的實情。它是因為中國具有世界最多的人口,僅憑這一點製造出來的。而且,據此把中國說成是一個無藥可救的糧食危機國,並進而把它當作威脅世界糧食市場的靶子。這樣,國際市場將永遠處於供給不足狀態的精心設計就完成了。在經過這番設計的國際糧食市場的舞臺上,他們可以不動聲色地獲得巨大利益。這是利用悲觀論而形成的國際糧食交易體製。"(見高橋五朗《圍繞21世紀中國食物問題的爭論》,祝淑春譯,《中國21:1999/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會編》407~408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這裏並不是要暗示萊斯特·布朗本人是美國糧食出口商的蓄意共謀者,而是說,他的"學說"正好符合他們的利益,因而在傳播過程中得到了有意識的大力推動。
  2."中國統計數字造假論"
  歷史學家黃仁宇在評論中國歷史時曾一再指出,中國從來"無從在數目字上管理"。在黃仁宇看來,這是中國始終不能實現現代化的根本原因之一。歷史上,中國也許是最不重視統計,數字最少的國傢之一,在《明〈太宗實錄〉中的年終統計》一文中,黃仁宇對中國古代雜亂無章和浮誇虛弱的統計體製所作的分析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見黃仁宇《放寬歷史的視界》第32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但衹是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裏,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重視數字,而且數字最多的國傢之一,就連遙遠的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經濟學家兼歷史學家托馬斯·羅斯基(Tomas G. Rawski)教授在評論中國的統計時也由衷地稱贊這種進步:"中國曾經是世界上統計資料最少的國傢,經過統計部門的努力,今天中國已經成為統計數據最豐富的國傢之一。許多方面甚至超過了美國,比如要想獲得企業層次的數據,中國可能比美國還要方便。中國各項統計不僅全,而且也對外界開放。"(見《中外學者:中國GDP有一定水分但非巨大水分》,載《瞭望》新聞周刊2002年5月4日。)
  不過,正因為羅斯基等人的工作,中國的所有這些"數目字"在一瞬間似乎都變得可疑起來。僅僅因為2000年發表的兩篇文章,以往默默無聞的羅斯基教授一夜之間成了在中國經濟學界無人不曉的人物。那兩篇文章的題目分別是《中國的GDP統計發生了什麽?》和《中國的GDP統計:該被警告?》。
  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有關中國統計數據失真的爭議就一直在國際國內廣泛存在,不過,沒有任何一次爭議的聲音比羅斯基教授來得更響亮。這兩篇純粹的學術性文章發表於2000年。在文章中,羅斯基從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的萎縮,從物流的下降和主要工業産品的緩慢增長,從服裝等的消耗到農業的遲滯等等因素,幾乎是全方位地對中國經濟增長表示高度質疑,並責問中國為什麽這樣用大部頭的統計書來造假(why China cooks the books)?並且在最後,他得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結論:"在並不改變GDP構成的情況下,1997-1998年,需求和消費的實際增長率最多為2.2%。由於能源消耗減少,很多工業部門産出下降,大量的失業,普遍過剩的生産能力,庫存增加及特大洪災的影響,因此,1997-1998年GDP增長2.2%是一個遠比7.8%的官方數字更為合理的推算。而且,2.2%是一個上限。實際上可能更低,甚至有可能為負數。"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第2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2)
第3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3)第4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4)
第5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5)第6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6)
第7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7)第8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8)
第9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9)第10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0)
第1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第1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2)
第13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3)第14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4)
第15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5)第16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6)
第17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7)第18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8)
第19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9)第20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0)
第2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1)第2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2)
第23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1)第24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