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下一站,中国   》 第60节:第六章."唱衰中国"--当代的两种"中国想象"(上)(3)      Chen Jibing

  那么,"中国饥饿论"这一明显违背经济学基本常识的论调为什么会名噪一时?国际学术界的一些分析是很具洞见和启发意义的。有些学者指出,布朗的观点代表了世界最大农业国--美国粮食出口商的利益。"正是因为世界粮食不足,它们的贸易才能成立。"如果世界不是经常处于"饥饿状态",价格谈判就不会朝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粮食出口商有意散布粮食不足论,给世界市场造成一种长期的、需求过大的心理压力,这才是他们隐藏的真正目的和经商策略。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部教授高桥五朗认为:"被大肆渲染的中国粮食危机论不符合中国的实情。它是因为中国具有世界最多的人口,仅凭这一点制造出来的。而且,据此把中国说成是一个无药可救的粮食危机国,并进而把它当作威胁世界粮食市场的靶子。这样,国际市场将永远处于供给不足状态的精心设计就完成了。在经过这番设计的国际粮食市场的舞台上,他们可以不动声色地获得巨大利益。这是利用悲观论而形成的国际粮食交易体制。"(见高桥五朗《围绕21世纪中国食物问题的争论》,祝淑春译,《中国21:1999/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会编》407~40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这里并不是要暗示莱斯特·布朗本人是美国粮食出口商的蓄意共谋者,而是说,他的"学说"正好符合他们的利益,因而在传播过程中得到了有意识的大力推动。
  2."中国统计数字造假论"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评论中国历史时曾一再指出,中国从来"无从在数目字上管理"。在黄仁宇看来,这是中国始终不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原因之一。历史上,中国也许是最不重视统计,数字最少的国家之一,在《明〈太宗实录〉中的年终统计》一文中,黄仁宇对中国古代杂乱无章和浮夸虚弱的统计体制所作的分析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见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第3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但只是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视数字,而且数字最多的国家之一,就连遥远的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经济学家兼历史学家托马斯·罗斯基(Tomas G. Rawski)教授在评论中国的统计时也由衷地称赞这种进步:"中国曾经是世界上统计资料最少的国家,经过统计部门的努力,今天中国已经成为统计数据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美国,比如要想获得企业层次的数据,中国可能比美国还要方便。中国各项统计不仅全,而且也对外界开放。"(见《中外学者:中国GDP有一定水分但非巨大水分》,载《瞭望》新闻周刊2002年5月4日。)
  不过,正因为罗斯基等人的工作,中国的所有这些"数目字"在一瞬间似乎都变得可疑起来。仅仅因为2000年发表的两篇文章,以往默默无闻的罗斯基教授一夜之间成了在中国经济学界无人不晓的人物。那两篇文章的题目分别是《中国的GDP统计发生了什么?》和《中国的GDP统计:该被警告?》。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有关中国统计数据失真的争议就一直在国际国内广泛存在,不过,没有任何一次争议的声音比罗斯基教授来得更响亮。这两篇纯粹的学术性文章发表于2000年。在文章中,罗斯基从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的萎缩,从物流的下降和主要工业产品的缓慢增长,从服装等的消耗到农业的迟滞等等因素,几乎是全方位地对中国经济增长表示高度质疑,并责问中国为什么这样用大部头的统计书来造假(why China cooks the books)?并且在最后,他得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在并不改变GDP构成的情况下,1997-1998年,需求和消费的实际增长率最多为2.2%。由于能源消耗减少,很多工业部门产出下降,大量的失业,普遍过剩的生产能力,库存增加及特大洪灾的影响,因此,1997-1998年GDP增长2.2%是一个远比7.8%的官方数字更为合理的推算。而且,2.2%是一个上限。实际上可能更低,甚至有可能为负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第2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2)
第3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3)第4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4)
第5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5)第6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6)
第7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7)第8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8)
第9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9)第10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0)
第1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第1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2)
第13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3)第14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4)
第15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5)第16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6)
第17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7)第18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8)
第19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9)第20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0)
第2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1)第2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2)
第23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1)第24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2)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