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 第60節:第十一章 "無"的用處      林語堂 Lin Yutang

  第十一章 "無"的用處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語譯]
  三十根車輻匯集到一個轂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纔有車的作用;否則車軸便無處安插,車也不能轉動了。糅合陶土成為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纔有器皿的作用;否則器具便失去了用處,連一點東西也不能包容。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中空的地方,纔有房屋的作用;否則也就毫無用處可言了。
  如果明白這種道理,就知道"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真正有用的所在,還是在於虛空的"無"。
  一、"無"的用處
  眼睛光亮便看得清楚;耳朵靈敏便聽得明白;鼻子通暢可以聞氣息;嘴巴通徹可以嘗美味;心裏通達,思路便暢行無阻;智慧透徹,便已到達德的境界。
  道是不可以壅滯的,壅滯了就要梗塞,梗塞不止,結果行為必定狂妄,終緻互相踐踏,互相攻擊,禍害從此生起。凡物有知覺的,都靠氣息周轉不停;假使氣流不暢,並不是天的過失,因為天生萬物,都以孔竅通氣息,又怎會阻塞氣流?是人的聲色嗜欲,阻塞了那條通道啊!
  人肚裏是空虛的,所以能容納胎兒;心地必須空虛,方可安容天機。比如房屋沒有空餘的地方,婆媳難免有所爭吵。人也是一樣,心地若不空虛,六情自會互相爭奪。至於看見深山叢林就覺得清爽可喜,則是由於平日心胸狹窄,心神不適所致。(《莊子》雜篇第二十六章《外物》)
  二、"無用"的用處
  惠子對莊子說:"你所說的話毫無用處可言。"
  莊子回答說:"知道無用就可以和他談有用的道理。廣大無邊的地,人所使用的,不過一塊立足之地而已,其餘沒有用到的地方還多着呢!若將立足以外之地盡掘到黃泉,那麽對於那塊有用的地而言,還有用嗎?"
  惠子道:"沒有用了。"
  莊子說道:"那麽沒有用處的用處不是就很明顯了!"(《莊子》雜篇第二十六章《外物》)
  腳所踩的地方雖然衹是像鞋那麽大的一塊地,但他還必須靠他沒有踩着的地方繼續遠行。(《莊子》雜篇第二十四章《徐無鬼》)
  三、不知的安慰
  精於手藝的人,不用規矩就可以畫圓或直,那是因為他的手指和使用的工具已化合為一,可以專心緻志而不受拘束。因此,忘記了有腳的存在,鞋子穿起來就舒適了;忘記了腰的存在,皮帶束上也舒適了;忘記了是非的存在,心情自然也隨之舒暢起來。
  心志不變,便不會受外物的影響,所在之處則無不安適。一旦覺得安適,就再也不會覺得不安適了,那是因為"它"--道,是忘記了安適的"安適"。(《莊子》外篇第十九章《達生》)
  討論"無用的樹之有用"的思想,請參閱二十二章之三的說明。
  第十二章 感官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5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 (6 ),故去彼取此。
  [語譯]
  過分追求色彩的享受,終緻視覺遲鈍,視而不見;過分追求聲音的享受,終緻聽覺不靈,聽而不聞;過分追求味道的享受,終緻味覺喪失,食而不知其味;過分縱情於騎馬打獵,追逐鳥獸,終緻心神不寧,放蕩不安;過分追求金銀珍寶,終緻行傷德壞,身敗名裂。
  所以聖人的生活,衹求飽腹,不求享受;寧取質樸寧靜,而不取奢侈浮華。主張摒棄一切外物的引誘,以確保固有的天真。
  一、感官減損了人性
  喪失天性的五種要素是:一為五色,它迷亂了衆人的眼晴,使他們所見不明;二為五音,它迷亂了衆人的耳朵,使他們的耳朵不聰;三為五臭,它熏迷了衆人的鼻子,使他們鼻塞不通而傷到額頭;四為五味,它污濁了衆人的口舌,使他們食不知味;五為欲望,它混亂了衆人的心扉,使得他們心情浮動而急躁。這五種因素擾亂了我們的生活,而楊朱和墨翟還認為這是有"得"的表現。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代序 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第2節:想象的孔老會談(1)第3節:想象的孔老會談(2)
第4節:想象的孔老會談(3)第5節:第一章 導言(1)第6節:第一章 導言(2)
第7節:第一章 導言(3)第8節:第一章 導言(4)第9節:第一章 導言(5)
第10節:第一章 導言(6)第11節:第一章 導言(7)第12節:第一章 導言(8)
第13節:第一章 導言(9)第14節:第一章 導言(10)第15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
第16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2)第17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3)第18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4)
第19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5)第20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6)第21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7)
第22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8)第23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9)第24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0)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