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甲午悲歌--北洋水师的覆没 》
2台湾民主国成立
郑彭年 Zheng Pengnian
台湾人民一向有反对侵略、保卫家乡的光荣传统。早有明末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近代法国侵略者数次攻打台湾也都没有成功。中法战争结束的1885年,清政府为加强对台湾的防务,建台湾省,分台南、台北两区,升淡水厅为台北府,设置巡抚施政。当初刘铭传为巡抚,后邵友濂继之。甲午战争前夕,邵友濂内调,台湾藩司唐景崧升任巡抚,廖得胜为提督。唐景崧因中法战争中立功,授台湾道后擢为藩司。唐景崧命总兵刘永福守台南,自己守台北,将台湾防御布置得尚称稳妥。唐景崧还重用前工部主事丘逢甲,命其总办全台义军。
丘逢甲出身台湾望族丘氏(姜尚后裔),清乾隆年间其曾祖从广东嘉应州移家台湾,世居彰化县翁仔社。丘逢甲自幼聪颖,且抱有大志,为秀才时即毅然以天下为己任。后中举人,不久举进士,殿试点工部主事。但他无意仕途,告假还乡,讲学于台中府衡文书院。甲午战争爆发之初,丘逢甲有先见之明,叹息道:“天下从此多事矣!日人野心勃勃,对台湾垂涎已久,岂能淡然置之?”于是召集乡民加以训练,以备战守,他以大义相鼓励,涕泣而语:“吾台孤悬海外。离朝廷远,一旦发生不测,朝廷仓惶怎能顾及吾台呢?只有吾台人自为战守;否则大祸临头,祖宗庐墓之地任人践踏,吾等怎能安心为家呢?”众人听罢,痛哭流泪,纷纷参加义军。这样,一支编伍在乡,不支饷银的义军于1895年3月正式成立。义军共十营,丘逢甲自带五营,其兄丘先甲分带三营,进士陈登元统两营,防守台北后路的南坎山、后垅一带。当时唐景崧与刘永福意见不合,丘逢甲为他们调停。但唐景崧执意不听,刘永福一气之下带兵到台南,减弱了台北的兵力,加速了台湾的失守。
《马关条约》签订的当天(4月17日),割台的消息就传到了台湾。台湾人民闻之,“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悲惨到了极点。次日,丘逢甲上书抗议割台,质问朝廷:“自闻警以来,台民自筹饷械,不顾身家,无负朝廷,何忍弃之?全台非澎湖可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如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皇上可以上对祖宗,下对百姓。如倭酋来收台湾,台民唯有开仗!谨率全台绅民痛哭上陈。”
在京的台湾安平县举人汪春源、嘉义县举人罗秀惠、淡水县举人黄宗鼎等呈文道:“今闻朝廷割弃台地以与倭人,数千万生灵皆向北恸哭,闾巷妇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怀一不共戴天之仇,谁肯甘心降敌?纵使倭人以兵力相胁,而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势必强勉支持,直到矢亡援绝,数千百万生灵尽归糜烂为止。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但求朝廷勿弃以予敌,则台地军民必能舍死忘生,为国效命。”
然而清廷不听百姓的呼吁,反而致电台湾巡抚唐景崧说:“割台系万不得已之举,台湾虽重,比之京师则台湾为轻。又台湾孤悬海外,终究不能据守。从4月29日起交割台湾限两月,余限20天,百姓愿内渡者听便,两年中不内渡者,作为日本人改衣冠。”这个电报不胫而走,台民不服,鸣锣罢市,台北绅民拥入抚署,跪抱唐景崧及其老母哭泣求救,哭声震天。有人向唐景崧呈递血书,其中说:“《公法会通》第286条有说:‘割地须问民能顺从与否,民必须从,方得视为易主。我台万民誓不从倭。”关于绅民呈血书之事,丘逢甲作诗道:“忽行割地议,志士气为塞。刺血三上书,呼天不直得。”
唐景崧面对此种惨状,有什么办法呢?只得安慰道:“我身为全省之父母官,与百姓同生死乃义不容辞。现拟再向朝廷呼吁,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唐某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说罢当场草拟电报,派员送交电报局。其电文如下:“台民汹汹,屡请代奏,未便渎陈。兹据绅民血书呈称:‘万民誓不服倭,割亦死拒亦死;宁先死于乱民之手,不愿死倭人手!’现闻各国阻援换约,皇太后、皇上及众廷臣倘不乘此将割地一条删除,则是安心弃我台民。台民已矣,朝廷失人心,何以治天下?查公法286条,有云‘割地须问居民能顺从与否’,又云‘民心顺从,方得视为易主’等语。务求废约,请诸国公议,派兵轮相助,并求皇上以慰众志,而遏乱萌。迫切万分,呼号待命。”
《马关条约》签订后的两个月里,唐景崧致电北京20多次,每次词语都是慷慨激昂,但清政府始终置之不理。至此,台湾绅民知道割台之事无可挽回,便集聚在丘逢甲家里开会,讨论固守对策。前驻法参赞陈季同提出一个方案:“民政独立,遥奉正朔,抗拒敌人。”众人听了极为赞同,都认为:“万国公法有‘民不服某国,可自立民主’之条,台湾人民百数十万,土地广大肥沃,自立绰绰有余。”但当时没有进一步讨论,只是初步酝酿罢了。
5月20日,清廷死心塌地向日本屈服,再也不想挽回了。它一面电令李经方迅速前往交割,一面令唐景崧带领全台官员内渡。其谕旨是:“署台湾巡抚布政使唐景崧,著即开缺来京陛见;其台省大小文武官员,并著饬令陆续内渡。钦此。”这样,台湾绅民完全绝望了。
5月21日,前工部主事丘逢甲、候补道林朝栋、内阁中书教谕陈儒林、驻法参赞陈季同等,在台北筹防局开会,决定建立民主政权,推唐景崧为民主国总统,丘逢甲为副总统兼大将军。会后铸总统金印一颗,其文为“台湾民主国总统之颖。还制长方形蓝地黄虎旗,虎首内向,尾高首低,以示臣服天朝中国。
5月25日,绅民数千人,以鼓吹队为先导,高举蓝地黄虎旗,来到抚署,将总统印授与唐景崧。炮台升虎旗,开炮21响。唐景崧穿朝服出署,望阙九叩首,然后北面受任,大哭而入。即将抚署改为总统府,改年号为“永清”(意即永远隶属清朝),并电告清廷说:“遵奉正朔,遥作屏藩。”当时绅民献印旗的盛况和群众兴高采烈的场面,有诗流传于世:“玉人镌印绶,戎仆制旌旗。拥迎动郊野,宣耀照城阊。覆舟得援弱,黔首喜欲狂。”
民主政权设置新机构,即内务、外务、军务三衙门;内务大臣为前刑部主事俞明震,外务大臣为前驻法参赞陈季同,军务大臣为前礼部主事李秉瑞。还设议院,台湾首富前太仆寺卿林维源为议长,并重新任命官员,以补内渡官员之缺。在防御方面,建立正规军与义军联合体制。并发布两个公告,唐景崧的公告说:“日本欺凌中国,大肆要求,此次马关议款,于赔偿兵费外还索台湾一岛。台民忠义,不肯俯首事仇,公议民主自立。一切新政,应先立议院,公举议员,详律例定章程。唯台湾疆土,荷大清经营缔造200余年,今虽自主,宜感念列圣旧恩,仍恭奉正朔,遥作屏藩,气脉相通,无异中土。自此台湾宜清内政,结外援,睿利源,次第筹办铁路兵轮,富强可致,雄峙东南,未尝非台民之幸也。”镇守台南帮办军务刘永福的公告说:“倭寇要盟,全台竟割,此诚亘古变异,为人所不忍闻见,何怪我台民发指此目裂,誓与土地共存亡,抗不奉诏,而为自立之国。本帮办以为,誓师慷慨,定能上感天神,惨淡经营,何难徐销倭焰。合应剀切晓谕,为此示仰军民人等,须知同心戮力,自可转危为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目录 | 1野心初露 | 2侵略台湾吞并琉球 | 3《江华条约》与朝鲜新旧党之争 | 4火烧日本公使馆 | 5《济物浦条约》签订 | 6壬午兵变平息与大院君被掳 | 7开化党发动政变 | 8甲申政变失败 | 9再烧日本使馆与 | 1金玉均之死 | 2北洋海军检阅与朝鲜东学党起义 | 3中日出兵朝鲜 | 4起义平息与李鸿章失策 | 5中日撤兵谈判破裂 | 6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开战 | 7演出“逼宫”丑剧 | 8李鸿章的幻想 | 1丰岛海战 | 2屈辱与光荣 | 3成欢之战与中日正式宣战 | 4“避战保船”与“主动出击” | 5平壤大会战 | 6黄海海战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