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讲述历史老城: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 神宗孝母献万寿(3)      Mo Ming    Zhang Zhaoyu

  万寿寺目前座落于海淀区苏州街广源闸西侧,隔着长河与紫竹禅寺(目前的紫竹院公园)相望。万寿寺现在早已不是《香林千衲》图中的清远模样。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来自四面八方的汽车飞速而过。人潮涌动、商机无限。万寿寺也已成为了北京市艺术博物馆办公的地方。
  尽管万寿寺主体建筑目前保护较好,在2006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但其附属建筑却早已破败不堪。万寿寺对岸的古建筑早已不见踪影,两旁的附属建筑也十分衰败,一墙之隔的延庆寺摇摇欲坠、风雨沧桑。上有扁额:北京市文物暂保单位。目前这个状况,如果再不对延庆寺加以保护,恐怕已经无须再保了。
  即使万寿寺的主体建筑,也早已不是万历年间的旧貌,基本是清朝时候格局了。乾隆十六年(1751年)和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帝曾经两次为其母亲祝寿,重修此寺。将全寺建筑分三路。中路由南至北依此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万寿阁、大禅殿、大士殿、无量寿佛殿。东路为方丈院。西路为行宫院。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再次重修万寿寺行宫,在西跨院增修了千佛阁和梳妆楼,形成了目前的格局。
  经过历次重修,万寿寺最终成为集寺庙、行宫、园林为一体,东中西三路建筑毗邻,占地50亩的皇家重寺,并成为清朝皇室出游的行宫和祝寿庆典场所。慈禧太后往来于颐和园、香山与紫禁城之间,都要在万寿寺礼佛,在行宫稍事休息。所以,这里有小宁寿宫之称。因为地位重要与建筑华丽,又有“京西小故宫”之称。
  由于禁止燃香,也没有了僧人,万寿寺显得有些冷清,已徒有其表。重重宫殿南北排列的万寿寺显得有些局促,这可能是历代增修的结果吧。其中大禅堂、假山、三大士殿、天王殿与钟楼是万历五年(1577年)所建,乾隆时重修,其他皆为清朝所建了。寺中仅存的五座碑刻,其中两座立于大雄宝殿之前,是乾隆御制诗碑,两座立于鼓楼之前,一为道光二年(1882年)主持通济禅师正因立的昌平乡人捐资之碑,另外一座所立年代,由于字迹模糊,已无法辨认,通过可以辨认的字迹来看,是记述重修万寿寺之事的,应该也是立于清代。在寺的后院部分,乾隆御碑亭中,有一座碑,为乾隆帝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为其母亲寿诞所亲书。上云:“而我圣母皇太后,七秩圣辰适逢斯盛。朕将率亿兆臣庶祝嘏延洪,以圣节崇启经坛,莫万寿寺宜。乃敕内府丹垩即工,视乾隆辛未例,弗懈益虔。”
  乾隆母亲之功视李太后之功,是不如的,而乾隆帝可以两次为其母大兴土木,兴造寺院,明神宗却无此气魄。这非李太后威望不及,也非神宗不孝,乃是明清王朝对于佛教态度存在重大不同。明朝是一个汉族王朝,治国思想是儒家经典,所以对于佛教具有很强的敌意,信奉佛教往往是皇室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国家行为。所以,每当皇室打算修造寺院、剃度僧人时,大臣多加反对。李太后出于佛家慈悲,希望能够暂停死刑的愿望被张居正否决了。同样,在明神宗出疹时,李太后曾许愿如果神宗平安度过,将大开戒坛以还愿。待神宗病愈后,戒坛之事也在朝廷出于安全的考虑下,没有能够实行。而清朝由满族建立,满族崇信佛教,又以佛教作为拉拢蒙古与西藏的手段,所以清朝历代皇帝都将佛教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清朝皇室屡次修筑寺院、大度僧人,都很少见有大臣反对。两相对照,明清王朝时代的不同,在这座寺院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正是由于清朝对于佛教的大度与重视,清朝才鹊占鸠巢,使万寿寺打上了浓厚的清朝皇室的痕迹,甚至里面观音菩萨的座像,也是李莲英模仿慈禧太后的面貌塑造的。但李太后的业绩与人格,却无法被掩盖。寺内亭亭开放的玉兰花,玉立而高洁,散发着幽幽清香,随风飘散,给万寿寺带来了女人的温柔,也给历史带来了淡淡的芳香。也许这就是女人赋予历史的柔性与善良。(赵献海)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山东画报出版社
挥师北平忆徐达(1)挥师北平忆徐达(2)挥师北平忆徐达(3)迁都定鼎说朱棣(1)迁都定鼎说朱棣(2)入世异僧姚广孝(1)
入世异僧姚广孝(2)朱能地下犹护主(1)朱能地下犹护主(2)朱能地下犹护主(3)朱能地下犹护主(4)风华当年寻郑和(1)
风华当年寻郑和(2)黑山迷雾辨刚铁(1)黑山迷雾辨刚铁(2)黑山迷雾辨刚铁(3)法海壁画探李童(1)法海壁画探李童(2)
法海壁画探李童(3)名祠沧桑祭于谦(1)名祠沧桑祭于谦(2)名祠沧桑祭于谦(3)梦里登城话阮安(1)梦里登城话阮安(2)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