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遠去的國學大師及其時代:狂人劉文典   》 第60節:偶像陳寅恪(12)      章玉政 Zhang Yuzheng

  自1953年開始,不斷有被陳寅恪稱為"北客"的昔日同事或學生,"路過"廣州而專門登門拜訪,勸說他到北京任職。有消息說,郭沫若所在的中國科學院準備再增設兩個歷史研究所,其中二所(中古史研究所)所長的位置就是特意給陳寅恪量身定做的。
  1953年11月,北京大學歷史係副教授汪籛懷揣着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副院長李四光的信件,躊躇滿志地踏上了南下廣州勸說昔日恩師陳寅恪北上的列車。
  一到中山大學,汪籛就住進了老師傢中。他二十二歲便追隨陳寅恪先生研究隋唐歷史,是陳寅恪所有弟子中成就相當卓越的一個。這次南下勸說陳寅恪,汪籛是志在必得。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剛剛亮明來意,他就被老師"轟"出了傢門,住進了招待所。
  面對汪籛的苦口婆心,陳寅恪說得很明白,"我决不反對現在政權,在宣統三年時就在瑞士讀過《資本論》原文。但我認為不能先存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我要請的人、要帶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不是這樣,即不是我的學生。你以前的看法是否和我相同我不知道,但現在不同了,你已不是我的學生了,所以周一良也好,王永興也好,從我之說即是我的學生,否則即不是。將來我要帶徒弟,也是如此"17 。
  說到激動處,陳寅恪表示,假若北京真的有意請我去中國科學院任職,那先接受我的兩個條件:"第一條,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第二條,請毛公或劉公給一允許證明書,一座擋箭牌。"他不僅不願意宗奉馬列主義,還要毛澤東或劉少奇給他一紙證明,這自然就是告訴汪籛,一切都沒有商量的餘地了。
  汪籛乘興而來,敗興而去。此後數年,北京方面一直都不放棄,繼續動員與陳寅恪關係不錯的學者或知名人士,通過不同途徑勸其北上。作為陳寅恪的昔日至交,劉文典自然也"跑不掉幹係"。1956年3月,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劉文典在北京開完會後,心思重重地踏上了歸途。他沒有直接回雲南昆明,而是中途在四川成都停留了幾天。他和陳寅恪共同的好友吳宓住在那裏。
  這一年的3月6日,《吳宓日記》作了如下的記錄:
  晚飯後,劉文典、彭舉同來;舉旋去,與典久談。典寫示寄寅恪詩(二句註,"當時傳聞宓墜樓自殺")。旋乘汽車至典館捨(省府第一招待所在本館之背,由暑襪街續往,實甚近),烹茗細談。典述(一)典近十年之情況,此次赴京之使命,留此之原因;(二)寅恪近況,政府命典作說客,典欲宓代往(宓决不效華歆之對管寧,但未明說);(三)典在京遇稻(仍住受璧鬍同九號)之詳情;(四)典勸宓赴雲南大學任教,以李廣田(共黨)為副校長,主持一切,宓必可作自由研究或編譯(典舉示楊憲益英譯之《唐人小說》)雲雲。宓答以"安土重遷",不欲去此矣;(五)典雜述秦瓚、陶光、孫樂等之近情。樂之變節,誠宓所不及料者也。11:00急步歸,京戲方散。
  這是一段極具歷史價值的個人文字記錄。通過吳宓簡短的復述可以發現,劉文典對於北京方面交代的任務是沒有任何信心的,否則他也不會嚮吳宓求助,甚至請吳宓代為前往。其實連他自己都知道,吳宓肯定也不會去的。剛剛解放的時候,吳宓像陳寅恪一樣,既不肯到臺灣,也不肯北上。實在無處可去,一度想上四川峨眉山剃度出傢,最後打消念頭,入當地學校講學為生。儘管世事變遷,但這三個曾經朝夕相處、無話不說的友人,對於這一點是有共同認識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序篇 被忽略的"國學狂人"(1)第2節:序篇 被忽略的"國學狂人"(2)第3節:序篇 被忽略的"國學狂人"(3)
第4節:朋友鬍適之(1)第5節:朋友鬍適之(2)第6節:朋友鬍適之(3)
第7節:朋友鬍適之(4)第8節:朋友鬍適之(5)第9節:朋友鬍適之(6)
第10節:朋友鬍適之(7)第11節:朋友鬍適之(8)第12節:朋友鬍適之(9)
第13節:朋友鬍適之(10)第14節:朋友鬍適之(11)第15節:朋友鬍適之(12)
第16節:朋友鬍適之(13)第17節:朋友鬍適之(14)第18節:朋友鬍適之(15)
第19節:痛斥蔣介石(1)第20節:痛斥蔣介石(2)第21節:痛斥蔣介石(3)
第22節:痛斥蔣介石(4)第23節:痛斥蔣介石(5)第24節:痛斥蔣介石(6)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