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徹底破解二十篇謀局之謎:隱藏的論語   》 子思無師自通?(3)      新燕頓旺 Xin Yandunwang

  “誠意、正心”是“仁能守之”,意在止於至善。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改變習氣,所謂“如惡惡臭,如好好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二是達到清淨本心,即正心,所謂“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修身、齊傢”和“治國、平天下”就是“莊以莅之”、“動之以禮”,意在親民,都講明德的外用之學。其中修身是明明德,止於至善的結果,又是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基礎,代表格物之本——“一日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的內涵,起綜前述後作用。修身做到了,齊傢治國平天下不過是水到渠成而已,所以子思纔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也恰恰是歸根溯源的《堯曰第二十》篇的編輯思路之所在。
  可見,《大學》的三綱即是《論語》編輯“道、仁、德”的三條主綫,《大學》的八目就是《論語》內聖外王的四步麯。再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速,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等內容,皆是《論語》一再重複、強調的重點所在。郭店楚簡出土了一篇《忠信之道》,表明力主忠信是子思的重要思想內容,亦可佐證《大學》是子思所作。所以,《論語》除了隱含着強烈的曾子色彩外,同樣隱含着強烈的子思色彩:除《大學》的觀點和《衛靈公第十五》篇的觀點相近外,還有《中庸》與《雍也第六》篇的延承關係;《性自命出》與《先進第十一》、《陽貨第十七》篇的內涵融通;《唐虞之道》與《堯曰第二十》等篇的觀點相近。
  所以,子思很可能共同參與了《論語》的編輯,從而與曾子形成事實上的師生關係。而且,《論語》可能是在曾子死後,由子思最後完稿的!我舉其他論據如下:
  其一,《隋書·經籍志》引瀋約說:“《中庸》、《表記》、《坊記》、《緇衣》,皆取《子思子》。”而《子思子》文章中所引“子曰”內容多不同於《論語》,對《論語》能起到補充作用。這就說明子思對《論語》的內容是非常熟悉的,甚至可以說了如指掌,否則《論語》那麽多語錄,子思的文章中怎麽能幾乎不重複呢?另外說明子思對《論語》是非常看重的,極可能是因為他花費了巨大心血與曾子一同在編輯,是他的得意之作。所以在其他文章中,子思衹希望在《論語》的基礎上,最大可能地將爺爺的思想保存下來,所以盡量不采用重複的語錄。
  當然,由子思最後完成《論語》,不等於說它就是子思獨立編輯出來的。子思曾在他的其他文章中引用幾句別人所不熟知的“子曰”,便遭到過其他弟子的質疑,說他是藉爺爺之口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孔叢子·公儀》載:“穆公問子思曰:‘子之書所記夫子之言,或者以謂子之辭。’子思曰:‘臣所記臣祖之言,或親聞之者;有聞之於人者,雖非正其辭,然猶不失其意焉。其君之所疑者何?’”可見,《論語》的素材應該是來自大傢認可的途徑,很可能是公開的徵集,而子思當時尚不具備獨立編輯《論語》的條件和威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同心出版社
作者簡介序:《論語》是生活中的一面鏡子《論語》今註逐個捉(1)《論語》今註逐個捉(2)
《論語》今註逐個捉(3)《論語》今註逐個捉(4)《論語》今註逐個捉(5)《論語》今註逐個捉(6)
《論語》今註逐個捉(7)目錄(1)目錄(2)目錄(3)
學以致用(1)學以致用(2)本立而道生(1)本立而道生(2)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1)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2)態度决定一切(1)態度决定一切(2)
態度决定一切(3)態度决定一切(4)知人識禮(1)知人識禮(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