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论语》感悟   》 第60节:本色于丹(代后记) (12)      于丹 Yu Dan

  张越:你讲《论语》之后,影响力扩大的同时,骂你的人也多起来,我不知道你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感觉?
  于丹:这种情况一直都存在。坦率地说,我能理解。我觉得,大家对一个现象有关注,比没有关注好。既然我能够讲一心所得,人家千心万心皆有所得,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对经典进行阐发。我能说话,人家也能说话,不同的角度去看,看到的东西一定是不同的。
  一部《论语》,从纯学术的角度去理解,就是一种学理性严谨的研究;从宗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一种儒教的研究;从儒术的角度来解读,就是一种政治化的统治术。解读《论语》的角度可以不同,而我不属于这些理解中的任何一个角度,我就是一心所得。
  有一些学者站在纯学理的角度,认为我这样解读不通,我完全能理解。我读硕士的时候是学古典文学专业的,我理解这个纯学理的角度;但我读博士的时候是学大众传播专业的,我更知道《百家讲坛》让我站在这里的意义,给我这个时间段和频道资源,那就必须要对观众负责。我们看,坐在这里的叔叔阿姨,他们有可能只是小学毕业,但是他们都知道孔夫子在历史上是我们民族的一个圣人,他说的话跟我们现在的生活可能有关系。这样的话,我们必须得以一种大家能懂的方式去聊一聊吧?所以我觉得,那些严谨治学的学者不一定是教传媒的,他们的角度是一种研究的角度,而我的角度是一种普及的角度。我觉得人家只要抱着一种真诚的意愿,说你哪个地方讲得不够严谨,或者你这种提法站在学理角度是不被允许的,其实对我有好处,可以让我的讲解变得更完善一些。而且,不同的声音越多,越说明更多人关注,这对《论语》的解读大有好处。
  张越:批评的声音很大的时候,会扰乱你的心情吗?
  于丹:我觉得要看怎么讲。所谓的批评,可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抱有诚意的探讨,另外一种,有一小部分是带有人身攻击的色彩。抱有诚意的探讨,我都会非常认真地去尊重,我要对人家说谢谢,因为我确实没有人家那么专业,那么严谨,人家提出来的问题我都得去看。至于人身攻击的谩骂,一笑随风就好,那个东西不会干扰到我。
  我觉得孔子讲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管好自己,让自己在当下把该做的事情努力做好。我努力去把《〈论语〉心得》讲好就行了,何必与人去争辩呢?我从来不敢说我提供的内容都是正确的,但是我会准确地传递出我的一种感觉,就是圣贤之道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是贴近人心的,它能活在我们的生活里,它能给你解忧。所以,有人骂我两句,说对了我就吸收,说得无聊的我就根本不会听进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孝敬之道(1)第2节:孝敬之道(2)第3节:孝敬之道(3)
第4节:孝敬之道(4)第5节:孝敬之道(5)第6节:孝敬之道(6)
第7节:孝敬之道(7)第8节:孝敬之道(8)第9节:孝敬之道(9)
第10节:孝敬之道(10)第11节:孝敬之道(11)第12节:孝敬之道(12)
第13节:孝敬之道(13)第14节:孝敬之道(14)第15节:智慧之道(1)
第16节:智慧之道(2)第17节:智慧之道(3)第18节:智慧之道(4)
第19节:智慧之道(5)第20节:智慧之道(6)第21节:智慧之道(7)
第22节:智慧之道(8)第23节:智慧之道(9)第24节:智慧之道(10)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