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國學智慧與當下生活:百傢講壇   》 王利鎖:感悟人生(8)      張曉傑 Zhang Xiaojie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座的有60歲以上的老先生,也有二十來歲、十幾歲的小孩。我給你們提個問題,尤其是對老先生來講——現在在座的年輕人,他們對這個問題應該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死亡”這個事——老先生們,你們回憶一下,在你們的頭腦當中,在毛澤東沒有去世以前,你想過沒有想過毛澤東會死亡這個問題?應該說40歲以上的人,在那特殊的時代,你當時根本就沒有想過“毛澤東會死亡”這個最簡單的問題,因為你從小是在“毛主席萬歲”這樣一種時空熏陶當中長大的。可突然毛澤東去世了,於是許多人就感覺天塌地陷了。為何如此?時代也。今天我們對此已經不會再那樣了,任何偉人都會死亡已經不需要深思。毛澤東會逝世,鄧小平會逝世,其他再偉大的人也要逝世,這是一個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現在給年輕人講這個問題,他們會覺得很好笑,但是對60歲的人來講,這個問題就是一種觀念,這就是“時命”的問題。不同的環境下,人們在觀念當中,在認識上會形成一個盲區,就是這個盲區限製了我們的自由,限製了我們的精神,而形成這個盲區的客觀性合力就是“時命”。
  第三,個人的情欲。應該說每一個人,“聲色”、“滋味”、“權力”、“名利”這些東西都是我們要追求的,我們的欲望越高,我們的貪欲性就越大。莊子說,我們人類最不能擺脫的一個東西就是我們內心的一種情欲。我們為什麽不能自由,我們每個人為什麽不能瀟灑走一回,其中很重要的是我們內心的情欲在作祟。我們生活當中好多稱為“人之常情”的東西,在莊子看來卻是限製我們自由的東西。
  比如說每個人都渴望自己的子女將來有一個好的歸宿,我們叫“望子成竜”、“望女成鳳”。錯不錯?不錯。但是有時候我們往往被一種東西左右了,比如小孩考大學,大人差點把脊骨給纍斷了。你仔細想一想,小孩考大學和你有什麽關係?他學習好不好是他自己的事情,如果他不學習,你纍死也解决不了他的學習成績。但是我們觀念當中形成了一個東西,這個小孩跟你的一切都有關係,所以我必須負責。我們有一種渴求,我們為這渴求忙忙碌碌。
  莊子說,人內心的這種情欲的膨脹,使我們不能夠達到一種心靈自由的狀態。就像我們說掙錢一樣,掙錢的方式有兩種:一個人說我今天出攤,擺個攤子,我想掙10塊錢。可是我剛剛掙了6塊錢,那4塊錢我不願意掙了,我覺得纍了,我要回傢睡覺去,明天再來。但是另外一個人就不一樣了,他規定自己賺10塊錢。已經晚上12點了,衹賺了9塊9,那不行,他一定要達到這個目標,結果熬到3點也沒有得到。前者的超然和後者的執着就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我們可能會說後者有毅力,有拼搏精神,在生活中敢於積極進取,但在莊子看來,這是他的情欲、貪欲的表現,他為“物”所役了,他失去了自我的主體性而把自己異化為金錢的奴隸了。有的貪官一貪就是幾百萬、上千萬,他的一生生活需要那麽多的錢嗎?他考慮的不是生活而是金錢,他的自我已經異化了。莊子說:“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情欲限製了我們的人生。莊子說,情欲這個東西對我們人生有限製,是我們不能夠超越的。
  第四,莊子叫“成心”,指的是我們固有的、根深蒂固的社會文化觀念形成的思維定式。這樣一種“成心”,根深蒂固的文化觀念是個精神性的東西,看不見,摸不着,但是不要忘了,這個東西對人的限製,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我們好多人不能超越自己,不能走到逍遙的境界,其中很重要的和這個固有的文化觀念,即“成心”有關。
  比如子女的培養問題。在美國,把子女養到18歲,孩子就已經成人了,以後他的學費、生活費他自己要自理去,父母可以不管那麽多。在這樣的環境中培養起來的人都具有一種拼搏生活的勇氣。但是我們國傢不行,子女到40歲了,父母還要把他包起來。幹什麽?“那是我兒子,我不管誰管?”許多“啃老族”的出現與此觀念有甚深關係。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1)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2)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3)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4)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5)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6)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7)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8)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9)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2)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3)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4)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5)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6)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7)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8)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9)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0)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1)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1)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2)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3)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