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集 》 浮光掠影看平生 》
第60节:读《红楼梦》札记(6)
启功 Qi Gong
又全书中绝不露满语词汇,只有后边写莺儿端了一盘给贾母上供之后撒下来的供品瓜果,说"这是老太太的克什"。按"克什"是满语"恩赐"的意思,也指"馂余",所以祭神、祭祖所撒下的供物,叫做"克什",甚至皇帝撤赐的"御膳"也称"克什"。这在全书中几乎是唯一的孤例,也是在后边第一百十八回中出现的。
书中所写的许多事物使人迷离,例如又有大树梅花,又"笼地炕"(第四十九回),地方南北,使人莫辨,这是读者常常感到的。但不着痕迹的地方,还有许多。例如,书中两次写贾母坐了"八人大轿"(第二十九回、五十三回)。按清代民间嫁娶可用八人轿外,在京官员最大只许四人轿,小则二人小轿,外省官员可用八人轿。不但后期如此,即雍乾时代也是这样(可参看清福格《听雨丛谈》)。那么贾母的坐八人大轿,又是在什么地方呢?
读者看到太虚幻境、十二钗册、秦氏之死、真假宝玉等等地方,都极容易感到作者手法的迷离惝恍,其实作者这种手法,并不止于这些地方,而是随处俱有,屡见不鲜的。当然,以上所谈的各部各条里,也不见得没有作者出于信手拈来的地方,不能条条字字都认为是有多大的"深文奥义";但作者这种用心的倾向,在书中实是极其明显的。
作者为什么必须要这样费尽苦心来运真实于虚构呢?我初步推测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自古的统治者都不肯让人知道他们的真实生活,所以汉代孔光口不言温室树,宫庭院中的树都不敢说出,那么皇帝的其它生活之保密可知。至于和皇帝最亲近的皇族贵爵们,某些生活也和皇帝有共同之处,如果有人无意写出,也会引起误会,何况其中原本具有讽刺意味的呢?所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分明是写唐明皇,但开头必须写"汉皇重色思倾国",道理是一样的。
二、作者生存在清代康熙后斯到乾隆初期,这时正是清朝政权盛衰的关键阶段。历史告诉我们,封建统治者们愈到衰弱的时期,忌讳愈多。官僚贵族的生活,完全写出,已经要遭忌,何况本书又有若干揭露、批判和谴责,那么祸患必然是会招致的。在当时所谓"文网严竣"的时期,作者何至于那么必要自投罗网呢?
三、作者既以他自己的家族、亲戚的生活为主要模型来创作这部小说,作者在狠狠地揭露、批判和谴责的背后,实在还有一定程度的惋惜和"恨铁不成钢"的心情。甚至作者似乎有意站在荣府一边,提出"祸首"是宁府,而处处加重谴责他们。因此在"吐之为快"的同时,又不愿十分露出模型中的真人真事。
四、在封建社会里,撰写通俗的小说、戏曲已然被认为是"背礼伤教",至少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事,再说小说、戏曲如果涉及妇女生活,更要被骂为"议人闺阃"、"应下拔舌地狱",何况又是以自己家人亲戚作模型呢?
作者在这种种的封建压力之下,所以不得不屡次声明是茜假语村言"(第一回),又郑重提出茜将真事隐去"(第一回),都是这个原因。现在所举各例,正是作者"隐去" "真事"中最巧妙不易察觉的地方,探索出来,对于曹雪芹艺术手法的研究上,或者可以增加一些资料吧!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1) | 第2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2) | 第3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3) | 第4节:我心目中的郑板桥(1) | 第5节:我心目中的郑板桥(2) | 第6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1) | 第7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2) | 第8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3) | 第9节:记我的几位恩师 | 第10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1) | 第11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2) | 第12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3) | 第13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4) | 第14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 | 第15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6) | 第16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7) | 第17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1) | 第18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2) | 第19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3) | 第20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4) | 第21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5) | 第22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6) | 第23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7) | 第24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8)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