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莊周的歡樂生活禪:人間莊子 》
第60節:莊稼會報復種田人(2)
吳建雄 Wu Jianxiong
王果所說,不僅指聖人的出世態度與常人的差距,還指聖人對身邊事物的感染,是一種精神支柱、一種榜樣的力量。聖人通達於人世間的各種紛擾和糾葛,周遍而又透徹地瞭解萬物混同一體的狀態,卻並不知道為什麽會是這樣,這是出於他們的本性。回返真性,雖然有所動作,卻沒有忘記把師法自然作為榜樣。憂心於智巧與謀慮,因而行動不宜持久。
生來就美的人,別人給他鏡子他纔知道自己的美,如果沒有人告訴他,他也就不知道自己比別人美了。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好像聽見了又好像沒有聽見,他內心的喜悅就不會有終止,人們對他的好感也不會有終止,這是出於自然的本性。這就像聖人關愛民衆,別人稱他為聖人,他就會以自己能關愛民衆沾沾自喜;如果沒有人告訴他關愛民衆是值得表揚的行為,那麽他就衹是一直愛着民衆而已。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好像聽見了又好像沒有聽見,他給予人們的愛就不會有終止,人們安於這樣的撫愛也不會有終止,這就是出於自然的本性。
看事情要看本質。當你面對祖國和家乡,心情就會舒暢。就算由於遠近高低的丘陵草木的遮擋而模糊不清,但你心裏還是十分欣喜的。因為這是你的家乡,你回到了這裏,站在有歸宿感的土地上,所以你心滿意足。蝸牛國王總認為自己要做一些事情才能證明實力,它不知道現有的狀況已經證實了它的管理水平,一心衹想着去爭取更高的、遙不可及的目標,於是就嚮滅亡靠近了。
《則陽》裏用長梧封人與子牢的對話來說明成事的兩大要素:一、做好自己;二、為自己成事創造條件。長梧封人對子牢說:"你處理政務時千萬不能鹵莽,治理人民不要亂來。過去我種莊稼魯莽而草率,鋤草的時候我隨意亂來,結果它長出的籽實就少,這是反過來報復了我。第二年我改變方法,深耕細作,禾苗繁盛,收穫時籽粒飽滿,我也就一年到頭能夠吃上飽飯了。"莊子藉用勞作提出人民意識對統治的反作用力,莊稼會報復種田人,我們也要看到關係成敗的要素:沒種好莊稼,收成肯定不好;單種莊稼,不去鋤草,沒創造良好的條件,收成同樣好不了。所以,當我們本身有實力、很自信時,更要為自己創造條件。英雄無用武之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正是這個道理。
《則陽》又一次說到否定之否定,藉蘧伯玉的故事說明人們的是非觀念不是永恆的,認識也是有限的。蘧伯玉活了六十歲,而六十年來他對世界的看法與日俱新。年初時認為是對的,到了年終時又轉而認為是錯的;不知道現今所認為是對的,後來還會不會認為是錯的。用肉眼去看萬物,能感覺到它們的産生卻看不見它的本根,能感覺它們在世界上出現卻尋不見它的門徑。人們常常尊崇自己的才智所能瞭解的知識,卻不懂得憑藉自己的才智起初不知而後纔知,這不是人生的最大疑惑嗎? 《則陽》中通過柏矩遊齊之所見,批評當世君主為政的虛偽和對人民的愚弄。柏矩嚮老子求學,說:"我希望能去天下遊歷。"老子說:"算了吧,我告訴你,遊歷天下跟呆在這裏一樣,沒什麽區別。"柏矩再次請求,老子問:"那你打算先去哪裏?"柏矩想了想,說:"我想先到齊國。"
柏矩到了齊國,看見一個犯人正被拉着拋屍示衆。柏矩推推屍體,把他擺正,再解下朝服覆蓋在屍體上,接着他嚎啕大哭起來:"你呀你!天下出現如此大的災禍,偏偏被你先碰上了。天天說,不要做強盜,不要殺人。世間一旦有了榮辱的區別,天下各種弊端就顯示出來了;財貨日漸聚積,然後各種爭鬥也就表露出來。如今樹立那些人們所詬病的,聚積着人們所爭奪的,使得人疲於奔命,想要不出現這樣的際遇又怎麽可能呢?古代人君,把功勞歸於百姓,把過失歸咎於自己。所以,那時候的社會,衹要有一個人受到損害,君主便責備自己。如今卻不是這樣的,君主隱匿着真相而責備人們不能瞭解,製造種種睏難卻歸罪於百姓不能剋服,增加過多負擔卻指責別人不能胜任,把路途安排得遙遠卻譴責人們不能達到。百姓耗盡了智慧和力量,實在沒有辦法了,就用虛假來應付。盜竊那樣的行為,要是真要怪罪的話,最應該責怪的人是誰呢?" 從這段對話看,仁義是一種評判好壞是非的標準,沒有仁義之前世間也是如此運轉。一個社會的原生態不會因為一個制度的出現而改變。有了仁義,人們知道了什麽是罪惡,看到了世界是如此罪惡。以前大傢不知道什麽是好什麽是壞,不會推卸責任,君王也會從自身分析失敗的原因;有了仁義後,君王們推卸責任就容易多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蘇文藝出版社 |
|
|
第1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1) | 第2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2) | 第3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3) | 第4節:蝶舞翩躚幻亦真(1) | 第5節:蝶舞翩躚幻亦真(2) | 第6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1) | 第7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2) | 第8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1) | 第9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2) | 第10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3) | 第11節:平常心是大智慧(1) | 第12節:平常心是大智慧(2) | 第13節:平常心是大智慧(3) | 第14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1) | 第15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2) | 第16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3) | 第17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1) | 第18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2) | 第19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3) | 第20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4) | 第21節:修剪矯作易傷身害命 | 第22節:管教而不能施暴(1) | 第23節:管教而不能施暴(2) | 第24節:智慧在紂即為虐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