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史 》 甲午悲歌--北洋水師的覆沒 》
2臺灣民主國成立
鄭彭年 Zheng Pengnian
臺灣人民一嚮有反對侵略、保衛家乡的光榮傳統。早有明末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近代法國侵略者數次攻打臺灣也都沒有成功。中法戰爭結束的1885年,清政府為加強對臺灣的防務,建臺灣省,分臺南、臺北兩區,升淡水廳為臺北府,設置巡撫施政。當初劉銘傳為巡撫,後邵友濂繼之。甲午戰爭前夕,邵友濂內調,臺灣藩司唐景崧升任巡撫,廖得勝為提督。唐景崧因中法戰爭中立功,授臺灣道後擢為藩司。唐景崧命總兵劉永福守臺南,自己守臺北,將臺灣防禦佈置得尚稱穩妥。唐景崧還重用前工部主事丘逢甲,命其總辦全臺義軍。
丘逢甲出身臺灣望族丘氏(姜尚後裔),清乾隆年間其曾祖從廣東嘉應州移傢臺灣,世居彰化縣翁仔社。丘逢甲自幼聰穎,且抱有大志,為秀纔時即毅然以天下為己任。後中舉人,不久舉進士,殿試點工部主事。但他無意仕途,告假還鄉,講學於臺中府衡文書院。甲午戰爭爆發之初,丘逢甲有先見之明,嘆息道:“天下從此多事矣!日人野心勃勃,對臺灣垂涎已久,豈能淡然置之?”於是召集鄉民加以訓練,以備戰守,他以大義相鼓勵,涕泣而語:“吾臺孤懸海外。離朝廷遠,一旦發生不測,朝廷倉惶怎能顧及吾臺呢?衹有吾臺人自為戰守;否則大禍臨頭,祖宗廬墓之地任人踐踏,吾等怎能安心為傢呢?”衆人聽罷,痛哭流淚,紛紛參加義軍。這樣,一支編伍在鄉,不支餉銀的義軍於1895年3月正式成立。義軍共十營,丘逢甲自帶五營,其兄丘先甲分帶三營,進士陳登元統兩營,防守臺北後路的南坎山、後壠一帶。當時唐景崧與劉永福意見不合,丘逢甲為他們調停。但唐景崧執意不聽,劉永福一氣之下帶兵到臺南,減弱了臺北的兵力,加速了臺灣的失守。
《馬關條約》簽訂的當天(4月17日),割臺的消息就傳到了臺灣。臺灣人民聞之,“若午夜暴聞轟雷,驚駭無人色,奔走相告,聚哭於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四野。”悲慘到了極點。次日,丘逢甲上書抗議割臺,質問朝廷:“自聞警以來,臺民自籌餉械,不顧身傢,無負朝廷,何忍棄之?全臺非澎湖可比,何至不能一戰?臣等桑梓之地,義與存亡,願與撫臣誓死守禦。如戰而不勝,請俟臣等死後再言割地,皇上可以上對祖宗,下對百姓。如倭酋來收臺灣,臺民唯有開仗!謹率全臺紳民痛哭上陳。”
在京的臺灣安平縣舉人汪春源、嘉義縣舉人羅秀惠、淡水縣舉人黃宗鼎等呈文道:“今聞朝廷割棄臺地以與倭人,數千萬生靈皆嚮北慟哭,閭巷婦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懷一不共戴天之仇,誰肯甘心降敵?縱使倭人以兵力相脅,而全臺赤子誓不與倭人俱生,勢必強勉支持,直到矢亡援絶,數千百萬生靈盡歸糜爛為止。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但求朝廷勿棄以予敵,則臺地軍民必能捨死忘生,為國效命。”
然而清廷不聽百姓的呼籲,反而致電臺灣巡撫唐景崧說:“割臺係萬不得已之舉,臺灣雖重,比之京師則臺灣為輕。又臺灣孤懸海外,終究不能據守。從4月29日起交割臺灣限兩月,餘限20天,百姓願內渡者聽便,兩年中不內渡者,作為日本人改衣冠。”這個電報不脛而走,臺民不服,鳴鑼罷市,臺北紳民擁入撫署,跪抱唐景崧及其老母哭泣求救,哭聲震天。有人嚮唐景崧呈遞血書,其中說:“《公法會通》第286條有說:‘割地須問民能順從與否,民必須從,方得視為易主。我臺萬民誓不從倭。”關於紳民呈血書之事,丘逢甲作詩道:“忽行割地議,志士氣為塞。刺血三上書,呼天不直得。”
唐景崧面對此種慘狀,有什麽辦法呢?衹得安慰道:“我身為全省之父母官,與百姓同生死乃義不容辭。現擬再嚮朝廷呼籲,衹要有一綫希望,我唐某赴湯蹈火在所不惜。”說罷當場草擬電報,派員送交電報局。其電文如下:“臺民洶洶,屢請代奏,未便瀆陳。茲據紳民血書呈稱:‘萬民誓不服倭,割亦死拒亦死;寧先死於亂民之手,不願死倭人手!’現聞各國阻援換約,皇太後、皇上及衆廷臣倘不乘此將割地一條刪除,則是安心棄我臺民。臺民已矣,朝廷失人心,何以治天下?查公法286條,有雲‘割地須問居民能順從與否’,又云‘民心順從,方得視為易主’等語。務求廢約,請諸國公議,派兵輪相助,並求皇上以慰衆志,而遏亂萌。迫切萬分,呼號待命。”
《馬關條約》簽訂後的兩個月裏,唐景崧致電北京20多次,每次詞語都是慷慨激昂,但清政府始終置之不理。至此,臺灣紳民知道割臺之事無可輓回,便集聚在丘逢甲傢裏開會,討論固守對策。前駐法參贊陳季同提出一個方案:“民政獨立,遙奉正朔,抗拒敵人。”衆人聽了極為贊同,都認為:“萬國公法有‘民不服某國,可自立民主’之條,臺灣人民百數十萬,土地廣大肥沃,自立綽綽有餘。”但當時沒有進一步討論,衹是初步醖釀罷了。
5月20日,清廷死心塌地嚮日本屈服,再也不想輓回了。它一面電令李經方迅速前往交割,一面令唐景崧帶領全臺官員內渡。其諭旨是:“署臺灣巡撫布政使唐景崧,著即開缺來京陛見;其臺省大小文武官員,並著飭令陸續內渡。欽此。”這樣,臺灣紳民完全絶望了。
5月21日,前工部主事丘逢甲、候補道林朝棟、內閣中書教諭陳儒林、駐法參贊陳季同等,在臺北籌防局開會,决定建立民主政權,推唐景崧為民主國總統,丘逢甲為副總統兼大將軍。會後鑄總統金印一顆,其文為“臺灣民主國總統之穎。還製長方形藍地黃虎旗,虎首內嚮,尾高首低,以示臣服天朝中國。
5月25日,紳民數千人,以鼓吹隊為先導,高舉藍地黃虎旗,來到撫署,將總統印授與唐景崧。炮臺升虎旗,開炮21響。唐景崧穿朝服出署,望闕九叩首,然後北面受任,大哭而入。即將撫署改為總統府,改年號為“永清”(意即永遠隸屬清朝),並電告清廷說:“遵奉正朔,遙作屏藩。”當時紳民獻印旗的盛況和群衆興高采烈的場面,有詩流傳於世:“玉人鎸印綬,戎僕製旌旗。擁迎動郊野,宣耀照城閶。覆舟得援弱,黔首喜欲狂。”
民主政權設置新機構,即內務、外務、軍務三衙門;內務大臣為前刑部主事俞明震,外務大臣為前駐法參贊陳季同,軍務大臣為前禮部主事李秉瑞。還設議院,臺灣首富前太僕寺卿林維源為議長,並重新任命官員,以補內渡官員之缺。在防禦方面,建立正規軍與義軍聯合體製。並發佈兩個公告,唐景崧的公告說:“日本欺凌中國,大肆要求,此次馬關議款,於賠償兵費外還索臺灣一島。臺民忠義,不肯俯首事仇,公議民主自立。一切新政,應先立議院,公舉議員,詳律例定章程。唯臺灣疆土,荷大清經營締造200餘年,今雖自主,宜感念列聖舊恩,仍恭奉正朔,遙作屏藩,氣脈相通,無異中土。自此臺灣宜清內政,結外援,睿利源,次第籌辦鐵路兵輪,富強可致,雄峙東南,未嘗非臺民之幸也。”鎮守臺南幫辦軍務劉永福的公告說:“倭寇要盟,全臺竟割,此誠亙古變異,為人所不忍聞見,何怪我臺民發指此目裂,誓與土地共存亡,抗不奉詔,而為自立之國。本幫辦以為,誓師慷慨,定能上感天神,慘淡經營,何難徐銷倭焰。合應剴切曉諭,為此示仰軍民人等,須知同心戮力,自可轉危為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目錄 | 1野心初露 | 2侵略臺灣吞併琉球 | | 3《江華條約》與朝鮮新舊黨之爭 | 4火燒日本公使館 | 5《濟物浦條約》簽訂 | | 6壬午兵變平息與大院君被擄 | 7開化黨發動政變 | 8甲申政變失敗 | | 9再燒日本使館與 | 1金玉均之死 | 2北洋海軍檢閱與朝鮮東學黨起義 | | 3中日出兵朝鮮 | 4起義平息與李鴻章失策 | 5中日撤兵談判破裂 | | 6日本御前會議决定開戰 | 7演出“逼宮”醜劇 | 8李鴻章的幻想 | | 1豐島海戰 | 2屈辱與光榮 | 3成歡之戰與中日正式宣戰 | | 4“避戰保船”與“主動出擊” | 5平壤大會戰 | 6黃海海戰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