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思考 》 尼采与形而上学 》
第60节:语法与逻辑(2)
周国平 Zhou Guoping
尼采认为,人、事物、世界等等无非是发生着的事件,是生成和流变,背后并没有一个不变的实体。可是,语言的主谓结构使我们习惯于把生成和流变表述为谓语,又以主语的方式为这生成和流变添加了一个不变的实体。其实,主语是语法强加的,只是毫无实质内容的内化符号、缩略套语。"我们的坏习惯: 把一个内化符号、一个缩略套语当作实在,最后又当作原因。"《强力意志》第548节,第371页。所以,"原因"的虚构实际上是"主语"的虚构,我们解释内在事件的"自我"概念和解释外在事件的"物"概念均是作为谓语的上下文即主语而虚构出来的。
对主语的信仰影响至深,在逻辑和形而上学的基本假设之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一方面,主语与谓语的对峙形成了因果关系模式。另一方面,主语与宾语的对峙又形成了主客体关系模式。"'主语','宾语','谓语'--这些区分是人为的,然后又当作模式套到一切表面事实上。"《强力意志》第549节,第371页。在西语中,"主语"与"主体"(Subject)、"宾语"与"客体"(Object)均是同一个词。关于主宾结构与主客体关系的对应,将在后面论述。这里先列表说明语法对于理性思维的决定作用:
语法结构: 主语-谓语-宾语
思维模式: 原因-结果
主体-客体
有一个问题: 尼采在分析因果律的形成时,曾指出多重根源,语法仅是其中之一,那么,它与其他根源的关系如何呢?考虑到尼采关于语言起源于"野蛮的拜物生灵"时代的提示,我们也许可以作如下理解: 我们的远祖囿于"内心世界的现象论",产生意志即原因的错误观念,又出于恐惧感和安全需要,将这一观念外推,遂相信万物有灵。这样,在语言发生时,这种以意志为普遍始因、到处看见行为者和行为的心理习惯便凝固在主谓语法结构之中,而得以延续下来了。对于后来的世代来说,语法的力量起了决定性作用,使人们恪守因果律,从而未能摆脱意志论的原始心理习惯。因此,语言的主谓结构乃是语言发生时代对内心事件的误解、恐惧感、万物有灵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而它一旦形成,便有力地把因果模式固定了下来,使之成了支配人类思维的逻辑法则。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总序 | 第2节:自序 | 第3节:概论(1) | 第4节:概论(2) | 第5节:什么是虚无主义 | 第6节:不速之客的到来(1) | 第7节:不速之客的到来(2) | 第8节:上帝死了 | 第9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1) | 第10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2) | 第11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3) | 第12节:科学与虚无主义(1) | 第13节:科学与虚无主义(2) | 第14节:现代的双重阴影(1) | 第15节:现代的双重阴影(2) | 第16节:现代的双重阴影(3) | 第17节:神话的毁灭和形而上学的兴起(1) | 第18节:神话的毁灭和形而上学的兴起(2) | 第19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1) | 第20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2) | 第21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3) | 第22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4) | 第23节:形而上学的原型和虚无主义的发端(1) | 第24节:形而上学的原型和虚无主义的发端(2)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