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老俗事   》 第60節:熱在三伏(3)      周簡段 Zhou Jianduan

  養幾衹蟈蟈兒聽其畫夜嗚叫,迄今仍是京城百姓之傢消夏的一種最省錢最樸素的方式。北京土語所稱的蟈蟈兒,形似蝗蟲,緑色或褐色,觸角細長,短翅大腹,善於跳躍,吃植物的嫩葉或葫蘆科植物的花兒,雄性前翅有發音器,能發出清脆的聲音。清人顧鐵卿所撰《清嘉錄》捲九載:"寵養蟈蟈,俗呼為叫哥哥,聽嗚聲為玩。"而《紅樓夢》第四十回亦有如下描寫:"板兒又跑來看,說:這是蟈蟈,這是螞蚱。"入夏以後,售者捕自郊外,以秫稭皮自編小圓綉納之,數以百計,肩挑過街而售,其聲聒聒,群起而嗚,耳欲聾,招徠衆人圍觀選購,審視諦聽,以求其須尾無傷而叫聲清脆者。蟈籠之形式,普通者之觀眼裏燈籠飾狀或獨梁雀罩,巧者雙籠合了,或四、五重疊,更精者則編插成盤腸、壽字、牌樓諸形,每格置一蟈蟈,聲尤聒耳。將各式富有藝術色彩的蟈籠挂在庭院中瓜棚豆架下,賞其籠形之美,聽其蟈聲之脆,感其天籟之音,悟其詩情畫意,以此形式消夏,省錢、自在、銷魂。
  金烏西墜之後,瞽人的弦子聲蕩漾於街頭巷尾,拉着"先生"(北京人對瞽者的尊稱)們的"馬竿兒"(盲人所用探路的竹竿)將其延至庭院中,點幾段《岔麯》、《牌子麯》或《昭君出塞》、《黛玉悲秋》等麯目,此等家庭消夏之夜,其樂無窮矣。
  黃昏時分,傢傢屋門前點起"火繩"驅蚊的小景,充滿了民俗情味。火繩者,是用有某種特殊氣味的草本植物蒿子曬幹後擰成的繩狀物,其色深黃似煙葉,燃燒緩慢,其裊裊騰騰的青煙,驅蚊效果極佳,其價亦極廉。
  最能吸食鮮血的臭蟲,伏天時越發猖狂。這種亦褐色、身體扁平而腹大的昆蟲,繁殖能力極強,祖孫三代飽餐後,每每緣墻而爬,於是被捻死在墻上,那一道道的鮮血,呈現大頭小尾的形狀,頗似一條條魚苗,縱橫交錯,密密麻麻。這種令人情憂戚的伏天小景,充斥於大衆院千傢萬戶,給人留下的印象永難磨滅。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1)第2節:序(2)第3節:'書春'的筆墨生涯
第4節:新春話年畫第5節:北京人買年貨第6節:北京人年關搪賬
第7節:門神挂錢窗戶花兒第8節:平民之傢做年菜第9節:佳餚美酒醉除夕
第10節:爆竹聲中一歲除第11節:迎春福、祿、壽(1)第12節:迎春福、祿、壽(2)
第13節:探親訪友話蒲包第14節:北京人吃餃子第15節:北京"雜拌兒"
第16節:新春逛廠甸(1)第17節:新春逛廠甸(2)第18節:新春逛廠甸(3)
第19節:新春逛廠甸(4)第20節:晚清官場拜年習尚第21節:侗族春節習俗
第22節:春節話青田年糕第23節:漫話"初五開市"第24節:元宵之夜燈如畫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