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 三傢註史記   》 捲五十二齊悼惠王世傢第二十二      裴駰 Pei Yin    司馬貞 Sima Zhen    張守節 Zhang Shoujie

  齊悼惠王【正義】:年表雲都臨淄。劉肥者,高祖長庶男也。其母外婦也,曰曹氏。高祖六年,立肥為齊王,食七十城,諸民能齊言者皆予齊王。【索隱】:謂其語音及名物異於楚魏。一云此時人多流亡,故使齊言者皆還齊王。
  齊王,孝惠帝兄也。孝惠帝二年,齊王入朝。惠帝與齊王燕飲,亢禮如傢人。【索隱】:謂齊王是兄,不為君臣禮,而乃亢敵如傢人兄弟之禮,故太後怒。呂太後怒,且誅齊王。齊王懼不得脫,乃用其內史勳計,獻城陽郡,【正義】:括地志雲:“濮州雷澤縣,本漢城陽縣。”按:後為郡也。以為魯元公主湯沐邑。呂太後喜,乃得辭就國。
  悼惠王即位十三年,以惠帝六年卒。子襄立,是為哀王。
  哀王元年,孝惠帝崩,呂太後稱製,天下事皆决於高後。二年,高後立其兄子酈侯【集解】:徐廣曰:“酈,一作‘鄜’。”【索隱】:二字並音孚。鄜,縣名,在馮翊。酈縣在南陽。【正義】:按:酈音呈益反。括地志雲“故酈城在鄧州新城縣西北四十裏”,蓋此縣是也。呂臺【索隱】:音胎。呂後兄子也。為呂王,割齊之濟南郡【正義】:括地志雲:“濟南故城在淄州長山縣西北二十五裏。”為呂王奉邑。
  哀王三年,其弟章入宿衛於漢,呂太後封為硃虛侯,【索隱】:地理志縣名,屬琅邪。以呂祿女妻之。後四年,封章弟興居為東牟侯,【索隱】:地理志縣名,屬東萊。皆宿衛長安中。
  哀王八年,高後割齊琅邪郡【正義】:今沂州也。立營陵侯劉澤為琅邪王。
  其明年,趙王友入朝,幽死於郟三趙王皆廢。高後立諸呂諸呂為三王,【集解】:徐廣曰:“燕、趙、梁。”擅權用事。
  硃虛侯年二十,有氣力,忿劉氏不得職。嘗入待高後燕飲,高後令硃虛侯劉章為酒吏。章自請曰:“臣,將種也,請得以軍法行酒。”高後曰:“可。”酒酣,章進飲歌舞。已而曰:“請為太後言耕田歌。”高後兒子畜之,笑曰:“顧而父知田耳。若生【索隱】:顧猶念也。而及若皆訓汝。而為王子,安知田乎?”章曰:“臣知之。”太後曰:“試為我言田。”章曰:“深耕穊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鉏而去之。”呂後默然。頃之,諸呂有一人醉,亡酒,章追,拔劍斬之,而還報曰:“有亡酒一人,臣謹行法斬之。”太後左右皆大驚。業已許其軍法,無以罪也。因罷。自是之後,諸呂憚硃虛侯,雖大臣皆依硃虛侯,劉氏為益彊。
  其明年,高後崩。趙王呂祿為上將軍,呂王産為相國,皆居長安中,聚兵以威大臣,欲為亂。硃虛侯章以呂祿女為婦,知其謀,乃使人陰出告其兄齊王,欲令發兵西,硃虛侯、東牟侯為內應,以誅諸呂,因立齊王為帝。
  齊王既聞此計,乃與其舅父駟鈞、【索隱】:按:舅謂舅父,猶姨稱姨母。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陰謀發兵。齊相召平【索隱】:按:廣陵人召平與東陵侯召平及此召平皆似別人也。功臣表平子奴以父功封黎侯也。聞之,乃發卒衛王宮。魏勃紿召平曰:“王欲發兵,非有漢虎符驗也。而相君圍王,固善。勃請為君將兵衛衛王。”召平信之,乃使魏勃將兵圍王宮。勃既將兵,使圍相府。召平曰:“嗟乎!道傢之言‘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乃是也。”遂自殺。於是齊王以駟鈞為相,魏勃為將軍,祝午為內史,悉發國中兵。使祝午東詐琅邪王曰:“呂氏作亂,齊王發兵欲西誅之。齊王自以兒子,年少,不習兵革之事,原舉國委大王。大王自高帝將也,習戰事。齊王不敢離兵,【索隱】:按:服虔雲“不敢離其兵而到琅邪”也。使臣請大王幸之臨菑見齊王計事,並將齊兵以西平關中之亂。”琅邪王信之,以為然,馳見齊王。齊王與魏勃等因留琅邪王,而使祝午盡發琅邪國而並將其兵。
  琅邪王劉澤既見欺,不得反國,乃說齊王曰:“齊悼惠王高皇帝長子,推本言之,而大王高皇帝適長孫也,當立。今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澤於劉氏最為長年,大臣固待澤决計。今大王留臣無為也,不如使我入關計事。”齊王以為然,乃益具車送琅邪王。
  琅邪王既行,齊遂舉兵西攻呂國之濟南。於是齊哀王遺諸侯王書曰:“高帝平定天下,王諸子弟,悼惠王於齊。悼惠王薨,惠帝使留侯張良立臣為齊王。惠帝崩,高後用事,春秋高,聽諸呂擅廢高帝所立,又殺三趙王,【正義】:隱王如意、幽王友,梁王恢徙王趙,並高祖子也。滅梁、燕、趙【正義】:梁王恢、燕王建,梁王恢徙趙,分滅無後也。以王諸呂,分齊國為四。【索隱】:謂濟南、琅邪、城陽並齊為四也。【正義】:琅邪郡封劉澤,濟南郡以為呂王奉邑,城陽為魯元公主湯沐邑也。忠臣進諫,上惑亂不聽。今高後崩,皇帝春秋富,【索隱】:按:小顔雲“言年幼也,比之於財,方未匱竭,故謂之富”也。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諸。今諸呂又擅自尊官,聚兵嚴威,劫列侯忠臣,矯製以令天下,宗廟所以危。今寡人率兵入誅不當為王者。”
  漢聞齊發兵而西,相國呂産乃遣大將軍灌嬰東擊之。灌嬰至滎陽,乃謀曰:“諸呂將兵居關中,欲危劉氏而自立。我今破齊還報,是益呂氏資也。”乃留兵屯滎陽,使使喻齊王及諸侯,與連和,以待呂氏之變而共誅之。齊王聞之,乃西取其故濟南郡,亦屯兵於齊西界以待約。
  呂祿、呂産欲作亂關中,硃虛侯與太尉勃、丞相平等誅之。硃虛侯首先斬呂産,於是太尉勃等乃得盡誅諸呂。而琅邪王亦從齊至長安。
  大臣議欲立齊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齊王母傢駟鈞,惡戾,虎而冠者也。【集解】:張晏曰:“言鈞惡戾,如虎而箸冠。”方以呂氏故幾亂天下,今又立齊王,是欲復為呂氏也。代王母傢薄氏,君子長者;且代王又親高帝子,於今見在,且最為長。以子則順,以善人則大臣安。”於是大臣乃謀迎立代王,而遣硃虛侯以誅呂氏事告齊王,令罷兵。
  灌嬰在滎陽,聞魏勃本教齊王反,既誅呂氏,罷齊兵,使使召責問魏勃。勃曰:“失火之傢,豈暇先言大人而後救火乎1【索隱】:此蓋舊俗之言,謂救火之急,不暇先啓傢長也。亦猶國傢有難,不暇待詔命也。因退立,股戰而慄,恐不能言者,終無他語。灌將軍熟視笑曰:“人謂魏勃勇,妄庸人耳,【索隱】:按:妄庸謂凡妄庸劣之人也。何能為乎1乃罷魏勃。【索隱】:罷謂不罪而放遣之。魏勃父以善鼓琴見秦皇帝。及魏勃少時,欲求見齊相曹參,傢貧無以自通,乃常獨早夜埽齊相捨人門外。相捨人怪之,以為物,【索隱】:姚氏雲:“物,怪物。”而伺之,得勃。勃曰:“原見相君,無因,故為子埽,欲以求見。”於是捨人見勃曹參,因以為捨人。一為參禦,言事,參以為賢,言之齊悼惠王。悼惠王召見,則拜為內史。始,悼惠王得自置二千石。及悼惠王卒而哀王立,勃用事,重於齊相。
  王既罷兵歸,而代王來立,是為孝文帝。
  孝文帝元年,盡以高後時所割齊之城陽、琅邪、濟南郡復與齊,而徙琅邪王王燕,益封硃虛侯、東牟侯各二千戶。
  是歲,齊哀王卒,太子立,是為文王。
  齊文王元年,漢以齊之城陽郡立硃虛侯為城陽王,以齊濟北郡【正義】:今濟州,濟北王所都。立東牟侯為濟北王。
  二年,濟北王反,漢誅殺之,地入於漢。
  後二年,孝文帝盡封齊悼惠王子罷軍等七人【正義】:罷音不。皆為列侯。
  齊文王立十四年卒,無子,國除,地入於漢。
  後一歲,孝文帝以所封悼惠王子分齊為王,齊孝王將閭以悼惠王子楊虛侯為齊王。故齊別郡盡以王悼惠王子:子志為濟北王,子闢光為濟南王,子賢為菑川王,子卬為膠西王,子雄渠為膠東王,與城陽、齊凡七王。【索隱】:謂將閭為齊王;志為濟北王;卬,膠西王;闢光,濟南王;賢,菑川王;章,城陽王;雄渠,膠東王。
  齊孝王十一年,吳王濞、楚王戊反,興兵西,告諸侯曰“將誅漢賊臣晁錯以安宗廟”。膠西、膠東、菑川、濟南皆擅發兵應吳楚。欲與齊,齊孝王狐疑,城守不聽,三國兵共圍齊。【集解】:張晏曰:“膠西、菑川、濟南也。”齊王使路中大夫【集解】:張晏曰:“姓路,為中大夫。”【索隱】:按:路姓,為中大夫官,史失其名,故言姓及官。顧氏按路氏譜中大夫名卬也。卬,五剛反。告於天子。天子復令路中大夫還告齊王:“善堅守,吾兵今破吳楚矣。”路中大夫至,三國兵圍臨菑數重,無從入。三國將劫與路中大夫盟,曰:“若反言漢已破矣,齊趣下三國,不且見屠。”路中大夫既許之,至城下,望見齊王,曰:“漢已發兵百萬,使太尉周亞夫擊破吳楚,方引兵救齊,齊必堅守無下1三國將誅路中大夫。
  齊初圍急,陰與三國通謀,約未定,會聞路中大夫從漢來,喜,及其大臣乃復勸王毋下三國。居無何,漢將欒布、平陽侯【索隱】:按表是簡侯曹奇也。等兵至齊,擊破三國兵,解齊圍。已而復聞齊初與三國有謀,將欲移兵伐齊。齊孝王懼,乃飲藥自殺。景帝聞之,以為齊首善,以迫劫有謀,非其罪也,乃立孝王太子壽為齊王,是為懿王,續齊後。而膠西、膠東、濟南、菑川王鹹誅滅,地入於漢。徙濟北王王菑川。齊懿王立二十二年卒,子次景立,是為厲王。
  齊厲王,其母曰紀太後。太後取其弟紀氏女為厲王後。王不愛紀氏女。太後欲其傢重寵,【索隱】:重,直竜反。謂欲世寵貴於王宮也。令其長女紀翁主索隱按:如淳雲“諸王女雲翁主。稱其母姓,故謂之紀翁主”。入王宮,正其後宮,毋令得近王,欲令愛紀氏女。王因與其姊翁主姦。
  齊有宦者徐甲,入事漢皇太後。【索隱】:謂王太後,武帝母也。皇太後有愛女曰脩成君,脩成君非劉氏,【集解】:張晏曰:“王太後前嫁金氏所生。”太後憐之。脩成君有女名娥,太後欲嫁之於諸侯,宦者甲乃請使齊,必令王上書請娥。皇太後喜,使甲之齊。是時齊人主父偃知甲之使齊以取後事,亦因謂甲:“即事成,幸言偃女原得充王後宮。”甲既至齊,風以此事。紀太後大怒,曰:“王有後,後宮具備。且甲,齊貧人,急【集解】:徐廣曰:“一作‘及’。”乃為宦者,入事漢,無補益,乃欲亂吾王傢!且主父偃何為者?乃欲以女充後宮1徐甲大窮,還報皇太後曰:“王已原尚娥,然有一害,恐如燕王。”燕王者,與其子昆弟姦,新坐以死,亡國,故以燕感太後。太後曰:“無復言嫁女齊事。”事浸潯聞於天子。主父偃由此亦與齊有卻。
  主父偃方幸於天子,用事,因言:“齊臨菑十萬戶,市租千金,【索隱】:市租謂所賣之物出稅,日得千金,言齊人衆而且富也。人衆殷富,巨於長安,此非天子親弟愛子不得王此。今齊王於親屬益疏。”乃從容言:“呂太後時齊欲反,吳楚時孝王幾為亂。今聞齊王與其姊亂。”於是天子乃拜主父偃為齊相,且正其事。主父偃既至齊,乃急治王後宮宦者為王通於姊翁主所者,令其辭證皆引王。王年少,懼大罪為吏所執誅,乃飲藥自殺。絶無後。
  是時趙王懼主父偃一出廢齊,恐其漸疏骨肉,乃上書言偃受金及輕重之短。【索隱】:謂偃挾齊不娶女之恨,因言齊之短,為輕重之辭,謂言臨菑富及吳、楚、孝王時事是也。天子亦既囚偃。公孫弘言:“齊王以憂死毋後,國入漢,非誅偃無以天下之望。”遂誅偃。
  齊厲王立五年死,毋後,國入於漢。
  齊悼惠王後尚有二國,城陽及菑川。菑川地比齊。天子憐齊,為悼惠王塚園在郡,割臨菑東環悼惠王塚園邑盡以予菑川,以奉悼惠王祭祀。
  城陽景王章,【正義】:年表雲都莒也。齊悼惠王子,以硃虛侯與大臣共誅諸呂,而章身首先斬相國呂王産於未央宮。孝文帝既立,益封章二千戶,賜金千斤。孝文二年,以齊之城陽郡立章為城陽王。立二年卒,子喜立,是為共王。
  共王八年,徙王淮南。【索隱】:按:當孝文帝之十二年也。【正義】:年表雲都陳也。四年,復還王城陽。凡三十三年卒,子延立,是為頃王。
  頃王二十年卒,子義立,是為敬王。敬王九年卒,子武立,是為惠王。惠王十一年卒,子順立,是為荒王。荒王四十六年卒,子恢立,【集解】:徐廣曰:“甘露二年。”是為戴王。戴王八年卒,子景立,至建始三年,【正義】:建始,成帝年號。從建始四年上至天漢四年,六十七矣,蓋褚先生次之。十五歲,卒。
  濟北王興居,【正義】:都濟州也。齊悼惠王子,以東牟侯助大臣誅諸呂,功少。及文帝從代來,興居曰:“請與太僕嬰入清宮。”廢少帝,共與大臣尊立孝文帝。
  孝文帝二年,以齊之濟北郡立興居為濟北王,與城陽王俱立。立二年,反。始大臣誅呂氏時,硃虛侯功尤大,許盡以趙地王硃虛侯,盡以梁地王東牟侯。及孝文帝立,聞硃虛、東牟之初欲立齊王,故絀其功。及二年,王諸子,乃割齊二郡以王章、興居。章、興居自以失職奪功。章死,而興居聞匈奴大入漢,漢多發兵,使丞相灌嬰擊之,文帝親幸太原,以為天子自擊鬍,遂發兵反於濟北。天子聞之,罷丞相及行兵,皆歸長安。使棘蒲侯柴將軍【集解】:張晏曰:“柴武。”擊破虜濟北王,王自殺,地入於漢,為郡。
  後十年,文帝十六年,復以齊悼惠王子安都侯【索隱】:地理志安都闕。【正義】:安都故城在瀛州高陽縣西南三十九裏。志為濟北王。十一年,吳楚反時,志堅守,不與諸侯合謀。吳楚已平,徙志王菑川。
  濟南王闢光,【正義】:闢音壁。都濟南郡。齊悼惠王子,以勒侯【索隱】:勒,漢書作“朸”,並音力。地理志縣名,屬平原也。孝文十六年為濟南王。十一年,與吳楚反。漢擊破,殺闢光,以濟南為郡,地入於漢。
  菑川王賢,【正義】:年表雲淄川王都劇。故城在青州壽光縣西三十一裏。齊悼惠王子,以武城侯【索隱】:地理志縣名,屬平原。【正義】:貝州縣。文帝十六年為菑川王。十一年,與吳楚反,漢擊破,殺賢。
  天子因徙濟北王志王菑川。志亦齊悼惠王子,以安都侯王濟北。菑川王反,毋後,乃徙濟北王王菑川。凡立三十五年卒,謚為懿王。子建代立,是為靖王。二十年卒,子遺代立,是為頃王。三十六年卒,子終古立,是為思王。二十八年卒,子尚立,是為孝王。五年卒,子橫立,至建始【正義】:亦褚少孫次之。三年,十一歲,卒。
  膠西王卬,【正義】:卬,五郎反。年表雲都高苑。括地志雲:“高苑故城在淄州長山縣北四裏。”齊悼惠王子,以昌平侯【正義】:括地志雲:“昌平故城在幽州東南六十裏也。”文帝十六年為膠西王。十一年,與吳楚反。漢擊破,殺卬,地入於漢,為膠西郡。
  膠東王雄渠,【正義】:年表雲都即墨。按:即墨故城在萊州膠東縣南六十裏。齊悼惠王子,以白石侯【索隱】:地理志縣名,屬金城。【正義】:白石古城在德州安德縣北二十裏。文帝十六年為膠東王。十一年,與吳楚反,漢擊破,殺雄渠,地入於漢,為膠東郡。
  太史公曰:諸侯大國無過齊悼惠王。以海內初定,子弟少,激秦之無尺土封,故大封同姓,以填萬民之心。及後分裂,固其理也。
  【索隱述贊】漢矯秦製,樹屏自彊。表海大國,悉封齊王。呂後肆怒,乃獻城陽。哀王嗣立,其力不量。硃虛仕漢,功大策長。東牟受賞,稱亂貽殃。膠東、濟北,雄渠,闢光。齊雖七國,忠孝者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二十四史
史記索隱序史記索隱後序三皇本紀
史記正義序史記正義論例史記集解序
史記正義佚序太史公書名考捲一五帝本紀第一
捲二夏本紀第二捲三殷本紀第三捲四周本紀第四
捲五秦本紀第五捲六秦始皇本紀第六捲七項羽本紀第七
捲八高祖本紀第八捲九呂太後本紀第九捲一十孝文本紀第十
捲一十一孝景本紀第十一捲一十二孝武本紀第十二捲一十三三代世表第一
捲一十四十二諸侯年表第二捲一十五六國年表第三捲一十六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