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 金正昆奥运说礼仪:国际礼仪金说   》 第60节:第9讲 热情有度(2)      金正昆 Jin Zhengkun

  第一,要注意区分交往的对象。面对不同的人的时候,要有不同的选择。比如聊天,碰上爱聊的就多聊两句;碰上不爱聊的,就少说几句。设想跟别人聊天,别人不配合、不搭理你,你再三再四、喋喋不休、不厌其烦、侃侃而谈,对方听着也会厌烦。所以,在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要有这个意识,需要你就热情,不需要,你就打住。人要讲互动,你跟人热情,如果人家不跟你呼应,感觉是很没有意思的事情。
  第二,要把握好具体的分寸。以下的五种情况,一定要特别注意。
  一是关心有度。关心别人是需要的,但是不要过了。不要动不动就跟外国朋友讲:"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实际上有时候大可不必,还是要讲"关心有度"。
  二是帮助有度。我们通常说人和人之间需要互相帮助。但是,国际交往中往往不是这样。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意识--有的事情能帮则帮,但有的事情别人不需要你帮忙,你就千万不要画蛇添足。否则,弄巧成拙,自己好心不得好报了。
  三是批评有度。国内有好些人都有这样一个脾气,动不动就给别人提意见。其实,美国著名思想家富兰克林曾说过:"当你和外人交往时,当你和别人处在平等地位时,只能给别人提建议,而不要随便给别人提意见。"因为你不具备平等的权利。自己人内部可以批评,外人你凭什么批评,人家毕竟不是自己人。所以,当你和外人打交道时,要注意批评有度,上要有"把门儿"的。
  四是距离有度。中国人是强调亲密无间的。就一般中国人来讲,没有什么太明确的空间概念。其实我们有交往意识的人,懂心理学、懂交际学的人会知道,人的关系不一样,所处的空间距离也不一样。
  有一个法国著名学者做了一个实验:一个男人面对三个人。三个人分别是警察、母亲、女朋友。发现这个男人进了这个房间之后,和警察的距离是四英尺以上,和母亲的距离大概是两英尺左右,而和女朋友的距离小于一英尺。
  所以谁亲、谁厚、谁疏、谁远,一看就明白了。他为什么距离警察比较远?因为他对警察有抵触、排斥心理,而母亲比较喜欢唠叨,男人都不喜欢母亲唠叨,女朋友就是比较亲密的。实际上这是人的一种下意识的选择,一种空间的选择,而我们国人好像没有这个概念。有的时候摩肩接踵,前呼后拥,贴身贴背。在外国一些地方,人和人之间不能碰触身体,否则就需要道歉。但是国人这方面没有很强的意识。
  比如在若干年前,我听过一个奥运举重冠军在万人场合下做的报告。当时为了试探对方的实力,我有意用手碰了对方一下,但没有想到被碰人主动向我道歉。按说我碰了他应该我主动向他道歉,我还没有说这句话他就主动向我道歉。我当时还想,是他怕我。当时在场的观众掌声雷动。其实,并不是人家怕我。因为在国际交往中他有这个概念,碰撞身体是失礼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世界知识出版社
第1节:序第2节:第1讲 国际礼仪概述(1)第3节:第1讲 国际礼仪概述(2)
第4节:第1讲 国际礼仪概述(3)第5节:第1讲 国际礼仪概述(4)第6节:第1讲 国际礼仪概述(5)
第7节:第1讲 国际礼仪概述(6)第8节:第2讲 遵守惯例(1)第9节:第2讲 遵守惯例(2)
第10节:第2讲 遵守惯例(3)第11节:第2讲 遵守惯例(4)第12节:第2讲 遵守惯例(5)
第13节:第2讲 遵守惯例(6)第14节:第2讲 遵守惯例(7)第15节:第2讲 遵守惯例(8)
第16节:第2讲 遵守惯例(9)第17节:第2讲 遵守惯例(10)第18节:第2讲 遵守惯例(11)
第19节:第3讲 入乡随俗(1)第20节:第3讲 入乡随俗(2)第21节:第3讲 入乡随俗(3)
第22节:第3讲 入乡随俗(4)第23节:第3讲 入乡随俗(5)第24节:第3讲 入乡随俗(6)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