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 金正昆奧運說禮儀:國際禮儀金說   》 第60節:第9講 熱情有度(2)      金正昆 Jin Zhengkun

  第一,要註意區分交往的對象。面對不同的人的時候,要有不同的選擇。比如聊天,碰上愛聊的就多聊兩句;碰上不愛聊的,就少說幾句。設想跟別人聊天,別人不配合、不搭理你,你再三再四、喋喋不休、不厭其煩、侃侃而談,對方聽着也會厭煩。所以,在和別人打交道的時候要有這個意識,需要你就熱情,不需要,你就打住。人要講互動,你跟人熱情,如果人傢不跟你呼應,感覺是很沒有意思的事情。
  第二,要把握好具體的分寸。以下的五種情況,一定要特別註意。
  一是關心有度。關心別人是需要的,但是不要過了。不要動不動就跟外國朋友講:"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實際上有時候大可不必,還是要講"關心有度"。
  二是幫助有度。我們通常說人和人之間需要互相幫助。但是,國際交往中往往不是這樣。我們必須要有這樣的意識--有的事情能幫則幫,但有的事情別人不需要你幫忙,你就千萬不要畫蛇添足。否則,弄巧成拙,自己好心不得好報了。
  三是批評有度。國內有好些人都有這樣一個脾氣,動不動就給別人提意見。其實,美國著名思想傢富蘭剋林曾說過:"當你和外人交往時,當你和別人處在平等地位時,衹能給別人提建議,而不要隨便給別人提意見。"因為你不具備平等的權利。自己人內部可以批評,外人你憑什麽批評,人傢畢竟不是自己人。所以,當你和外人打交道時,要註意批評有度,嘴上要有"把門兒"的。
  四是距離有度。中國人是強調親密無間的。就一般中國人來講,沒有什麽太明確的空間概念。其實我們有交往意識的人,懂心理學、懂交際學的人會知道,人的關係不一樣,所處的空間距離也不一樣。
  有一個法國著名學者做了一個實驗:一個男人面對三個人。三個人分別是警察、母親、女朋友。發現這個男人進了這個房間之後,和警察的距離是四英尺以上,和母親的距離大概是兩英尺左右,而和女朋友的距離小於一英尺。
  所以誰親、誰厚、誰疏、誰遠,一看就明白了。他為什麽距離警察比較遠?因為他對警察有抵觸、排斥心理,而母親比較喜歡嘮叨,男人都不喜歡母親嘮叨,女朋友就是比較親密的。實際上這是人的一種下意識的選擇,一種空間的選擇,而我們國人好像沒有這個概念。有的時候摩肩接踵,前呼後擁,貼身貼背。在外國一些地方,人和人之間不能碰觸身體,否則就需要道歉。但是國人這方面沒有很強的意識。
  比如在若幹年前,我聽過一個奧運舉重冠軍在萬人場合下做的報告。當時為了試探對方的實力,我有意用手碰了對方一下,但沒有想到被碰人主動嚮我道歉。按說我碰了他應該我主動嚮他道歉,我還沒有說這句話他就主動嚮我道歉。我當時還想,是他怕我。當時在場的觀衆掌聲雷動。其實,並不是人傢怕我。因為在國際交往中他有這個概念,碰撞身體是失禮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世界知識出版社
第1節:序第2節:第1講 國際禮儀概述(1)第3節:第1講 國際禮儀概述(2)
第4節:第1講 國際禮儀概述(3)第5節:第1講 國際禮儀概述(4)第6節:第1講 國際禮儀概述(5)
第7節:第1講 國際禮儀概述(6)第8節:第2講 遵守慣例(1)第9節:第2講 遵守慣例(2)
第10節:第2講 遵守慣例(3)第11節:第2講 遵守慣例(4)第12節:第2講 遵守慣例(5)
第13節:第2講 遵守慣例(6)第14節:第2講 遵守慣例(7)第15節:第2講 遵守慣例(8)
第16節:第2講 遵守慣例(9)第17節:第2講 遵守慣例(10)第18節:第2講 遵守慣例(11)
第19節:第3講 入鄉隨俗(1)第20節:第3講 入鄉隨俗(2)第21節:第3講 入鄉隨俗(3)
第22節:第3講 入鄉隨俗(4)第23節:第3講 入鄉隨俗(5)第24節:第3講 入鄉隨俗(6)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