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國學基本教材·論語捲 》
第60節:論人(20)
李鍌 Li Xian
3. 請依據《論語》各章內容,論述顔淵的人格特質。
4. 請闡釋"用之則行,捨之則藏"的意義。
(九)
子曰:"衣敝緼袍①,與衣狐貉②者立,而不恥者,其③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④?'"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罕》第九·二六)
章旨
孔子贊美子路不因貧富而動心,並激勵子路不斷精進,不可自滿。
註釋
① 衣敝緼袍穿着破舊的絮袍。衣,音yì,穿。敝,破敗。緼袍,以舊絮製成的袍子。緼,音yùn。
② 狐貉以狐狸或貉的皮毛所製成的裘衣。貉,音hé,形似狐狸,銳頭尖鼻。
③ 其大概,表示推測的助詞。
④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一個人假若不忌刻,不貪求,又怎麽會去做不好的事呢?語見《詩·邶風雄雉》。忮,音zhì,忌刻、嫉妒。求,貪欲。用,為、做。臧,音zāng,善。
析論
孔子曾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裏仁》篇)讀書人的恥辱,在於修道守道的意志薄弱,在於衹知追求物質欲望的滿足。子路身穿緼袍,與穿着狐貉大衣的人並立,毫無羞慚自卑之態,其中心有主、堅毅自信的氣質,正顯現出剛者的豐姿。
不因紛華榮利而動心,不因生活寒儉而喪志的人,必不致"嫉人之有而欲害之"(趙順孫《論語纂疏》),更不致"恥己之無而欲取之"(同前),能如此不忮不求,自然無所往而不為善了。孔子引用《詩·邶風雄雉》的詩句,贊美子路。其用意在此。
子路受到老師這樣的贊美,不免沾沾自喜,經常念誦在口。然而"不忮不求"並非道德之全,亦非衆善之宗,若一味以此自足,或將畫地自限,無以精進於道。因而孔子又警惕子路:"是道也,何足以臧?""不忮不求"既屬做人的基本道理,自當力行實踐,更上層樓,豈宜自以為善,而念念常在於口?
讀了本章,可知子路剛毅無欲之氣象,亦可知孔子指點學生嚮上精進的用心;更可知義理無窮,學無止境,若有志於學問道術,怎能以眼前一點小小的成就為滿足呢?
(十)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①,惟恐有②聞。(《公冶長》第五·一三)
章旨
記述子路勇於行道。
註釋
① 未之能行還沒來得及實行。
② 有音yòu,是"又"的假藉字。
析論
子路為人豪邁果敢,凡是有意義的事,必勇於實行。一旦聽聞善言善事,就迫不及待地躬行實踐。從"未之能行,惟恐有聞"兩句,可知子路黽勉實踐善言善事的急迫心情。
為學之道,固應多見多聞,修己善群;尤應即知即行,無所怠忽。經由躬行實踐,親身印證,更能悟得所"聞"道理的真切深刻,學養又怎能不日益精進呢?孔子認可子路為"升堂"弟子,或許就是因為子路勇於為學行道吧!
有些人對於善言善事,全然不聞不見;對於學問義理,更是不理不睬。有些人雖然聞善知理,卻無心實踐。有些人既能聞善知理,也肯加以實踐,但是缺乏勇毅果敢之氣,不能即知即行,貫徹始終,而有為德不卒之憾。上述三種人假使讀了本章,領會子路的情懷,必能奮然興起,有聞必行,使其學問品格日進於高明。
(十一)
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②!"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③。"(《公冶長》第五·六)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 第2節:論道德(1) | 第3節:論道德(2) | 第4節:論仁愛(1) | 第5節:論仁愛(2) | 第6節:論仁愛(3) | 第7節:論仁愛(4) | 第8節:論仁愛(5) | 第9節:論仁愛(6) | 第10節:論孝友(1) | 第11節:論孝友(2) | 第12節:論孝友(3) | 第13節:論孝友(4) | 第14節:論孝友(5) | 第15節:論修養(1) | 第16節:論修養(2) | 第17節:論修養(3) | 第18節:論修養(4) | 第19節:論修養(5) | 第20節:論修養(6) | 第21節:論修養(7) | 第22節:論修養(8) | 第23節:論修養(9) | 第24節:論修養(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