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读遍红楼   》 千里东风一梦遥      Hu Wenbin

  千里东风一梦遥
  ——“杏元和香”与探春远嫁
  在《红楼梦》众多少女中,惟三小姐探春颇有儿分政治家的才干和风度。她被人称为“刺玫瑰儿”,又称作“镇山太岁”。可惜,她“生于末世运偏消”,结局是“远嫁”。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在“薄命司”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册上,探春判词后是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画后也有四句写着道: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同回有《红楼梦曲》,其中有关探春命运的一曲是《分骨肉》,词曰: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什肉家同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后40写探春“远嫁”海疆都统制家为妇。以情节而论,与她的判词和《分骨肉》曲中所示,是大体相合的。但足有人认为后40是高鹗之流秉承主子意旨续写的,所以那“远嫁”的结局也就违反了曹雪芹的“原意”。于是,红学家们纷纷“探佚”,旁征博引,终于发现探春嫁的不是“海疆都统制家。”,而是到“海外”某国去当了“王妃”。
  探春究竟当没当海外王妃,还有待进一步考索,我实在无多大兴致去“钻研”,所以我不想妄评对错。这里我只抄录一条小资料供探佚的专家们参考。
  记得。探佚专家论证探春嫁到海外当“王妃”时。曾引过日本教授儿玉达童四十年代初存北京大学中文系介绍所谓“三六桥本”的内容。据介绍,“三多本”中探春的结局是“杏元和番”。当年,我们访问张伯驹先生和张畸翔先生时,对“杏元和番”四字曾留心过。后来终于查到“杏元和番”四个字的出典,原来它出自古小说《二度梅》。
  《二度梅》,后人改编为戏曲,一名《二度梅》,又名就叫《杏元和番》。故事是写唐代奸相卢杞陷害梅良玉一家,良玉只身逃脱,投陈杏元家中为书僮,得陈父赏识,招赘为婿。适值北国犯境,卢杞命杏元和亲,良玉无奈,只好忍痛送妻。途经“重台”,杏元、良玉两人共矢忠贞,挥泪而别。杏元出塞至昭君庙,投落雁岩自尽,为神风送至河南节度使邹伯符家的花园,被邹收为义女。事有巧合,当时良玉因避祸,改换姓名,亦投邹府为幕宾。一日,良玉失落杏元所赠金钗,忧而成疾;而金钗恰为杏元所拾,因疑良玉已死,悲痛欲绝。事为邹府小姐所知,从中相助,终使良玉、杏元夫妇得以团圆。
  这个故事很动人。其中“和番”一事,在唐代有文成公主之例,当不为鲜。到了清代是否也有史书记载,鄙人读书有限,不敢妄说。但小说不必拘于“朝代年纪”,所以即使真有其事也不会斥之为邪说。但从这个故事的全过程看,用“杏元和番”作证(哪怕是小小的旁证)说探春嫁“海外当王妃”去了。似乎并不那么有力,所以我倒是希望探伏专家们不妨循此线索再探一探,那结果或许是另外一个样子,也可能更符合曹雪芹的“原意”了。
  1901年3月2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选集】红楼一春梦
卷首絮语祭曹雪芹逝世二百四十周年文此书系自愧而成
通灵宝玉:一块被幻化的顽石贾宝玉:前身是一块“美石”智而通则悟
难得糊涂宁荣二公的嘱托与宁国府的祭宗祠实非别书之可比
《红楼梦》中的一桩难解之谜尤氏心内有什么“病”?看着明白人,倒都是些呆子!
一支《寄生草》,填的真妙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裙钗一二可齐家
万不可奢华过费敏探春“兴利除弊”三人成众,众志成城(1)
三人成众,众志成城(2)不过实录其事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
娶妻当如薛宝钗娇养太过,竞酿成个盗跖习性(1)娇养太过,竞酿成个盗跖习性(2)
No.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