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记录 明報·出入山河   》 第60節:人類原鄉的最後守護者 文/陳萬雄      饒宗頤 Rao Zongyi

  人類原鄉的最後守護者
  大興安嶺森林的鄂剋溫族
  陳萬雄 商務印書館總編輯
  中國最大的森林大興安嶺,住着原始時代的孑遺--鄂溫剋族和鄂倫春族,他們仍以森林遊獵為生,利用金屬進而使用火槍衹是二百年內的事……
  蒙古民族遠祖是從大興安嶺森林中"化鐵出山",走進現今的室韋鎮和額爾古納河的。大興安嶺的森林是蒙古族的原鄉,也是歷史上不少活躍於蒙古高原的草原民族的原鄉。大興安嶺的原始,有着意想不到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容。我們曾在蒙古草原上尋找過遊牧文明,如今,要到大興安嶺尋找比草原夏古老的森林遊獵文明。
  森林原本就是人類的原鄉。人類最原始的生活,是在森林遊獵和采摘中度過的。一萬年前踏入新石器時代,人類纔出現農業定居與草原遊牧的新生活。一萬年歲月的推移,森林在農田和草原的蠶食下不斷後退,遊獵民族也日漸凋零。人類文明的興替進步,常常又藴藏着自我毀滅的危險,當前人類正嘗盡斷伐人類原鄉--森林--過甚的苦果。
  經過百多年的過度墾伐,大興安嶺上原始森林面積大幅減少,但這裏仍舊是中國現今最大的森林。也衹有大興安嶺,仍住着有歷史久遠、一直保持遊獵生活原型的孑遺--古老民族鄂溫剋族和鄂倫春族。
  到大興安嶺森林首個目的地,是滿歸鎮的敖魯古雅鄂溫剋自治鄉。從大興安嶺中部根河市出發北上,沿路都是山林,道路平緩,路旁多是白樺樹和落葉鬆。途中偶爾會有開闊的農田和木屋山莊。車走了半天,來到牛耳河一帶,已是大興安嶺北部,纔感覺山勢增高。登高遠眺,極目漫山起伏,密林覆蓋,雲霧繚繞,鬆濤如搗。地帶開闊平緩處,一如平原,卻滿長着茂密的森林。蜿蜒的河流淌的是黑水,卻透徹清冽。呼倫貝爾草原河道縱橫,黑竜江河水滔滔,源於大興安嶺不盡的源頭。汽車在森林中穿走,時常會一兩個小時不見天日,不見人煙,隱沒在深深的密林中,猶如《西遊記》的哪吒,踏着火輪,走入海底竜宮,教我們領略到茫茫的林海世界。
  敖鄉,地處中國的東北角,車行再北上兩小時,即接近北極圈的漠河邊鎮。這條村莊異常安靜,與我們習見雞犬相鳴的聚居情景不一樣。偶爾纔碰上一兩個居民,據說居民大都上了山。所謂上了山,是上了大興安嶺的深林中,他們的傢依然安於山林。
  這裏有一座很好的平房博物館,陳列着鄂剋溫族近、現代留下的狩獵漁獲、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和各種工藝品文物。鄂剋溫族沒有文字。十八世紀前,鄂剋溫族仍沿用木弓、骨簇等原始工具,利用金屬進而使用火槍衹是二百年內的事。博物館內的文物,為我們揭示了大興安嶺森林的變化,也保留千萬年來森林遊獵生活的原貌。
  "鄂剋溫"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的意思,也是一個古老的民族。自古以來,從貝加爾湖東到黑竜江以南的寒溫森林地帶,是他們的活動範圍,以漁獵和飼養馴鹿為生。現今鄂剋溫族在全國約有一萬八千人,大部分人生活在大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間,過的是草原遊牧和農業定居的生活。千萬年來,由森林遊獵到農業定居和草原遊牧的人類演化進程,在近百年也無可抗拒地降臨在中國大地上遊獵民族的最後孑遺--鄂剋溫族和鄂倫春族身上,留下敖鄉不到二百口的鄂剋溫族人,仍維持狩獵和飼養馴鹿的生活原型。這是我們選擇敖鄉鄂剋溫自治鄉作第一站的緣由。
  得一位約五十歲的鄂剋溫女族人帶領,我們探訪了森林深處的兩傢獵戶。這位女族人是五十年代定居接受過教育的第一代,她的母親曾是個薩滿(薩滿教祭司)。薩滿教是中國北方森林和草原民族最古老和普遍的宗教信仰。
  沒有文字 喜歡留在山林中
  先來的一傢,四代人,約七八口,住在傳統的"撮羅子"(森林中最原始的木架房子,也是蒙古包的原型)裏。兩位青年特別為我們表演搭"撮羅子",連砍樹到搭蓋完工,不用一個小時。傢用器物和身上穿戴的,不少仍用樺樹皮和動物皮製造。森林遊獵民族生活最重要的原料,是就地取材動植物的皮。這傢飼養着上百頭的馴鹿。馴鹿俗稱四不像,是寒溫帶特有動物。馴鹿雖是飼養的,卻野放。方圓幾十裏,就這一傢。在我們看來,這裏的生活是何等寂寞荒蕪。從七八十歲的老人傢到七八歲的男孩,都毫不猶豫地說喜歡留在山林中。年約五六十歲的主婦告訴我們,比起以往,現在滿山都是人,太喧囂了。又說每回去城都會頭疼,都會迷路。其實她說的城衹有兩條直街。在漫無邊際、不見天日的森林中,他們說從不會迷路,即使走出幾百裏外。另一獵民傢看來更簡陋些,因而顯得更原始、更怡然自得。活在都市的我們,耐不得一點寂寞,郊野農村也待不住,更何況荒漠的森林?他們心裏或許永遠不會明白。
  這些仍紮根在山林中的鄂剋族人,是人類原鄉最後的守護者。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旅遊寄簡--日本 文/金庸(1)第2節:旅遊寄簡--日本 文/金庸(2)
第3節:旅遊寄簡--日本 文/金庸(3)第4節:緬甸七日遊 文/施叔青(1)
第5節:緬甸七日遊 文/施叔青(2)第6節:緬甸七日遊 文/施叔青(3)
第7節:緬甸七日遊 文/施叔青(4)第8節:緬甸七日遊 文/施叔青(5)
第9節:緬甸七日遊 文/施叔青(6)第10節:禪窟:佛教聖地Banāras 文/饒宗頤
第11節:憂鬱的突厥武士們 文/金庸(1)第12節:憂鬱的突厥武士們 文/金庸(2)
第13節:憂鬱的突厥武士們 文/金庸(3)第14節:憂鬱的突厥武士們 文/金庸(4)
第15節:憂鬱的突厥武士們 文/金庸(5)第16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1)
第17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2)第18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3)
第19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4)第20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5)
第21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6)第22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7)
第23節:以色列散記 文/舒婷(1)第24節:以色列散記 文/舒婷(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