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中外建築的文化脈絡:追逐建築 》
從縫隙中尋找休閑的香港(2)
劉元舉 Liu Yuanju
在出租車上,我們都不說話了,生怕因為哪句不慎的話,將這惟一的脆弱的希望打碎。不知道跑出去多久拐了多少個彎,總算到了終點站也總算找到了那個手包。衹不過是一個臨時性的紙包,誰一眼看上去都不會相信那裏裝有着那麽多重要的東西。她說,她平時從不用這個紙包的,她僅僅是因為要接我們,還要完成與人們約定的采訪任務,還有一件什麽重要事情也一定要在今天辦,所以,忙亂中就用了這個臨時性的紙袋。對了,她換用這個紙袋的直接原因是因為要給我帶一些介紹香港風光的材料,那材料有挺厚的一迭,那個小小的女人坤式皮包裝不下的。
謝天謝地,東西失而復得,然而,卻有一種東西沒有找回來,也找不回來了,那就是我們此行的心緒。可想而知一切原因都與接站有關都與我們有關。
這是個沉重的陰影,即便是在第二天,我們仍然在陽光燦爛的街頭有種驚魂甫定的感覺。熱心的朋友換了件更有色彩的衣着,作為女性的魅力也因衣服而生動了幾許。但是,她的昨日的痕跡顯然是抹不掉的。我們更是無法抹掉。但是,我們彼此都在小心翼翼地躲避着這樣的話題這樣的回想,甚至躲避着這樣的詰問:假如昨天那包找不回來呢?
她是個非常達觀的女性,她也是個非常替別人着想的人,她努力在以自己的熱情與微笑驅趕着我們共同被籠罩的那份驚惶與慶幸。她說她這兩年來,對香港的印象非常好,她說香港是個令人非常舒適的城市。她說香港什麽好我都相信,但惟獨她說到舒適我不敢苟同。
我與她訴說着我頭一回來時對於香港的印象,我說亂糟糟的,沒有安靜舒適感。她說有的,衹不過我沒有看到,她執意要帶我們去看看這樣的舒適地方。
我們走在高聳的樓群中間,說成夾縫裏邊更貼切。銅邏灣的高層建築非常之多,許多重要的標志性的建築都在這裏爭搶着立足爭搶着拔起腰桿。貝聿明先生的大手筆中國銀行還有匯豐銀行還有叫不出名字的各種玻璃幕大建築、高體積,爭相塗抹着這裏的天際綫。顧名思義,香港名字的由來,是一個帶有香味兒的港口。不知道當年的香味兒是什麽植物彌散出來的,但是,現在這些高樓傢族們,卻將這裏的香味兒擠得無影無蹤。
在這種高層樓群間穿行,與遠看它們這些巨人是不一樣的感覺。遠看,這些龐然大物就是再高再大,也能被你的視綫囊括,而且,你可以用你的視角對其任意裁剪。但是,到了近前,你處在一種被裹挾中時,你除了無柰,你似乎沒有別的任何選擇。好在樓群之間的間距不能等同於兩峰間的“一綫天”,否則你就得準備窒息。香港建築的詩意則正好在於這種間距的處理,他們會在寸尺間極盡園林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打個比方說,就像一個現代的全身是玻璃與現代金屬的變形金剛的衣褶間有着柔軟的溫情的綫條的綴聯,這種聯綴是免強的,生硬加上去的,但是,如果僅僅從這些柔軟的細部看,那也是充滿匠心,充滿溫馨的。記者朋友一再給我們強調的香港的舒適與休閑味道,就是這種巨人間的細微的緑色綫條與衣褶縫隙處?我們尾隨她在這裏穿行,領略着城市的獨特味道。
我們先是進入一個大商廈,裏邊的空間簡直猶如一個廣場。在香港的露天廣場難以見到,但是,樓內的廣場倒是隨處可見,諸如那些高層建築的一樓一般都不住人,而是留有一個空間供人們行走,颳風下雨天都可以在這裏躲避,猶如南方的騎樓建築。香港的建築確實充分考慮了行人的享受,比如許多商場的滾梯都十分方便,流水一樣淌到你的腳下。你衹需一邁步一擡腿即可享用。
從大廈內的廣阔空間出來,便到了另一處室外。室外的陽光比室內清新但室外的空間太狹窄,仰望巨大的樓群,朝你傾斜着仿佛隨時可能傾倒下來。
記者朋友雖然是拿出一整天時間專程陪同我們來玩的,但是,她走着走着,就像趕路,就像趕車就像采訪似的。她越走越快,並且不斷停下來催我快點抓緊時間。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
|
目錄 | 尋找建築文脈(1) | 尋找建築文脈(2) | 尋找建築文脈(3) | 尋找建築文脈(4) | 尋找建築文脈(5) | 尋找建築文脈(6) | 尋找建築文脈(7) | 尋找建築文脈(8) | 尋找建築文脈(9) | 西方的誘惑(1) | 西方的誘惑(2) | 西方的誘惑(3) | 西方的誘惑(4) | 西方的誘惑(5) | 西方的誘惑(6) | 西方的誘惑(7) | 西方的誘惑(8) | 廣州有個佘俊南 | 張錦秋之於西安(1) | 張錦秋之於西安(2) | 建築學巨擘陳植(1) | 建築學巨擘陳植(2) | 建築學巨擘陳植(3)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