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生活 水洗的欲望:中國式情愛心理   》 第60節:中國式情愛中的男人法則(28)      孔維民 Kong Weimin

  弘兼憲史在《成熟男人的氣質》中介紹了東京銀座的一個"花花公子"並不是靠嘴皮子功夫取勝的,他有別的智慧。他同時與好幾個老資格的女招待談朋友,儘管如此,卻沒有一個女人駡他是負心郎,也不同他糾纏不清。分手的時候十分幹脆,毫不猶豫地一刀兩斷。
  弘兼憲史慕名而去,詢問他:"不招致女人恨你的辦法究竟是什麽?""是不讓她當真。"花花公子回答說。
  弘兼憲史很感慨地評價說:"要讓女人迷上你,就是要使她當真,就要奪取她的心。這樣的男人一定是個情場老手,把女人的心思摸得一清二楚。倒真有這樣對"技巧"遊刃有餘的男人,就像懂指法的老法師,知道在什麽地方按一下,女人立馬會變得魂不守捨起來。但是,招致的後果卻是積怨太深。身體和心靈均被奪去的女人被男人甩了以後,精神上的打擊可想而知,或者僅僅是一句分手的話就會使她受不了。""所以,就要讓她們有一種優越感,使她們覺得'這樣的男人即使什麽時候失去蹤影也沒關係。'"銀座的花花公子就是這麽對我說的。
  顯然,尤鳳偉在《石門夜話》中描繪的二爺以及弘兼憲史描述的銀座的花花公子他們二人的具體行為表現差距很大,但是理性而不乏圓滑的精神內涵是相同的。
  男人在"壞"的基礎上纔會"好"
  經常聽女大俠說什麽:"男人沒有一個是好東西",意思是說其見過的男人都是壞東西,說得多了,不免讓人犯疑惑,感情女大俠還是喜歡"不是好東西"的男人,否則怎麽解釋著名的慈善傢經常是男性的社會現實呢?所以說白了應該是"男人不壞,女人不愛"這個意思吧。
  張愛玲也說過:如果你不調戲女人,她會說你不是一個男人;如果你調戲她,她又說你不是一個上等人。不過這句話流傳到今,反倒成了蕩子們的托詞。
  我曾經看見的一本書裏,有人這樣說道:"有時候,女性喜歡男人對她動手動腳。"顯然這是從技術上教男人學壞。
  從理論上看,也有心理學家分析了女性喜歡"壞男人"的氣質特點。其中弗洛伊德的女弟子朵伊琪就深刻地論述了女性的自戀、被動及受虐等屬性。自戀性即個體對自身的愛戀,可以是健康的,使女性自尊、自愛、關心自身成長,具有獨立見解,也可以是不成熱的,要求他人關照的不健康的自戀。在女性中自戀性有助於豐富女性的情緒生活,但更重要的是使女性具有自我保護機製。
  被動性被認為是女性氣質的核心成分,是指等待和期望的態度,具有被動性的女性不是去主動追求某種目標,而是待他人推動時纔有所行動。朵伊琪認為受虐傾嚮是女性的基本特性,並將其與"成熟"的性交相提並論。根據她的觀點,女性想要自己"被動"的陰道産生性快感,需要依靠來自男性的徵服。
  1.受虐性強而自戀性弱,易受他人影響,易於服從他人,並隨時準備從心理上和生理上奉獻自己。-這類的女性最喜歡"壞男人"!
  2.表現非常謹慎,懂得自我保護,衹有與異性建立了較穩固的關係時纔會奉獻自己的感情。這類女性的自戀性和受虐性處於平衡的狀態。-這類女性在床笫之間喜歡"壞男人"。
  3.道德觀念極強,傾嚮於將自己的情感投入社區服務之中。她們既有女性的被動性特徵,又具有某些男性特徵,是女性特點不明顯的一類女性。-這類女人不喜歡"壞男人",但是她們的女性特徵不突出,既不好,也不是主流的形態。
  有人評價朵伊琪關於女性的論述與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論極為相近,另外她的理論確實與她生活牽涉的很多。因此沒有意識到社會文化因素對兩性心理的重大影響。
  漫畫中的男人,顯然屬於壞男人的範疇,他的壞表現在什麽地方呢?
  社會心理學家提出了"厭倦"是親密關係的大敵的觀點。但是厭倦並不由於侵犯,而主要來源於"適應性"和"可預見性"。怎麽樣保持平衡親密中所必須的新鮮感覺,這是很藝術的技巧,其中男人壞一點,恐怕就是值得考慮的一個方法。不過伯格等人(Berger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第1節:序言第2節:浪漫、性與中國文化(1)第3節:浪漫、性與中國文化(2)
第4節:浪漫、性與中國文化(3)第5節:浪漫、性與中國文化(4)第6節:浪漫、性與中國文化(5)
第7節:浪漫、性與中國文化(6)第8節:浪漫、性與中國文化(7)第9節:浪漫、性與中國文化(8)
第10節:浪漫、性與中國文化(9)第11節:浪漫、性與中國文化(10)第12節:浪漫、性與中國文化(11)
第13節:浪漫、性與中國文化(12)第14節:浪漫、性與中國文化(13)第15節:浪漫、性與中國文化(14)
第16節:浪漫、性與中國文化(15)第17節:浪漫、性與中國文化(16)第18節:浪漫、性與中國文化(17)
第19節:浪漫、性與中國文化(18)第20節:浪漫、性與中國文化(19)第21節:女性法則(1)
第22節:女性法則(2)第23節:女性法則(3)第24節:中國式情愛中的女人法則(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