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石头记”,就是一块大石头上记录着一段故事。一块大石头如何能记载人间故事?小说一开头,来了句“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然后就开始叙述石头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神话故事: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大荒山、无稽崖,意思是荒唐无稽;“青埂”谐音是“情根”,感情之根,爱情之根。
那么这块石头如何到了人世呢?甲戌本有一段比其他任何抄本都多出来的重要文字写到这个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在这块石头悲号惭愧时,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来了。他们在石头边高谈阔论,说到红尘中的富贵,引动了石头的兴趣,要求二位大师携带它到红尘中看一看,二位大师就将这块大石头变成了一块像扇坠一样的晶莹宝玉,一僧一道带着这块变成通灵玉的石头,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噙在贾宝玉口中进入红尘,从此挂在贾宝玉的脖子上,一一记录下所见所闻。
甲戌本原话是这样:
(一僧一道)“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带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带。”
请注意,这块变成美玉的石头是噙在贾宝玉的嘴里,来到人世的,它能有多大?当然非常非常小,像麻雀蛋那么大。我曾经跟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总导演王扶林先生开玩笑,我说:您给欧阳奋强挂上那么大的一块“通灵宝玉”,怎么可能?那么大的玉不可能噙在一个婴儿的嘴里,只能噙在大河马的嘴里!
过了几世几劫之后,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经过,看到一块大石头上字迹分明,写这块石头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被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的故事。这空空道人从头至尾抄来问世传奇。
这,就是《石头记》的来历。
贾宝玉嘴里的通灵宝玉起到什么作用呢?
它像美国的卫星侦察仪,地面上什么东西它都看得清;
它像西方神话里边的“跛腿的魔鬼”,它能穿透房顶看到房子里边发生的事;
它像微型摄像机,拍摄下贾宝玉身边发生的事。当贾宝玉不在场时怎么办?它遥控拍摄。曹雪芹这个作家实在了不起。
四句话乃“红楼梦”总纲
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在石头要求到人世间一游时说了一段话,脂砚斋评语认为“四句乃一部之总纲”,这四句话一句比一句深地说明人生不过一场大梦,说明“红楼梦”的含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