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类 荀子今註今譯   》 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2)      王云五 Wang Yunwu    熊公哲 Xiong Gongzhe

  [今註]
  ①企,舉踵也。
  ②疾,盛大也。
  ③利足,謂善走。
  ④能,讀為耐。《漢書·晁錯傳》:“其性能寒。”《趙充國傳》:“漢馬不能鼕。”顔師古雲:“能,讀曰耐。”非能水,謂非習於水性,而善遊也。
  ⑤絶,謂橫流而渡。江河之“河”字與上“裏”字失韻,王念孫校改作“海”。
  ⑥生非異,生讀性,荀書多此類。假,藉也;物,即謂學也。
  ⑦蒙鳩,小鳥名,即鷦鷯,長四寸,謂之蒙鳩者,說者以為因其愚蒙也。
  ⑧編,交織曰編。
  ⑨葦,苕,皆植物名,乃蘆茅之類。
  ⑩係,托也。《說苑·善說篇》:“鷦鷯巢於葦苕,著之發毛,建之女工,不能為也。大風至,則苕折卵破者,何耶?其所托者然也。”
  {11}射幹,藥名,見《本草》,射音夜。蒙鳩,藉喻所托非其所;射幹,藉喻所生得其地。
  {12}仞,八尺曰仞。
  {13}蓬,末大本小,遇風則飄旋而折。
  {14}涅,皂色染料。“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今本脫此二句,今依王念孫校加。
  {15}蘭槐,香草名;芷,亦香草。
  {16}滫,《說文》段玉裁註引此雲:臭穢也。漸,讀尖,泔也,浸也。其漸之滫,謂久浸穢臭中。蓋植花木者必壅培其本根,故或浸於穢臭也。
  {17}服,佩也。
  {18}士,說文事也。此字不可拘解,如雲:士、農、工、商,則以業務言;士大夫,則以職位言;士君子,則以品學言;士與女,則未婚為士。此“遊必就士”,自係士君子之士。
  {19}始,原始緣由。
  {20}象,猶如也,相應稱也。為善則獲福,為惡則遇禍,每如其德以至,德有兇有吉。
  {21}忘身,謂不顧後患,若自忘其身。
  {22}柱,王引之雲:“柱當讀為祝;祝,斷也。”“強自取柱”謂大剛則折,《大戴記》正作“強自取折”。
  {23}構,集結也。
  {24}疇,與儔同義,謂同類也。
  {25}同類為群,如雁與雁為群,羊與羊為群。文中如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是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怠慢忘身,禍災乃作,是榮辱之來,必象其德。其他水濕火燥,以此推之。
  {26}質的,射者之準靶。
  {27}慎其所立,所立即學也。
  [今譯]
  吾嘗終日用心思考,不如片時之所學。吾嘗舉踵企足而望,不如登高眺望所見之廣遠。登高麾手而招,手並未加長,而見者益遠;順風引聲而呼,聲並未加大,而聞者益彰。陸行而藉助輿馬者,非是善走,而遠達千裏;水行而藉助舟檝者,非是善遊,而橫渡江海;君子成德,亦非生性有異於人,而是善假助於外物也。南方有一種小鳥,名喚蒙鳩,彼拾取羽毛作巢,又用頭髮密密編織,而係托在葦苕上,遇着大風一至,葦苕被風吹折,卵皆跌破,小鳥亦皆死矣。此非因彼所作之巢不夠完固,而是所托非其所使然也。西方有種小木,名喚射幹,莖長不過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臨乎百仞之淵,看來高出一般林木,此亦非射幹木莖特長之故,彼生得其地使然。飛旋之蓬草,生在麻幹中,不待扶持,自然會直。潔白之碎砂,置在涅染中,便同樣變而為黑。蘭槐之根,是為香芷,若久浸在臭穢中,無論是有地位之君子,或是尋常庶人,必棄而遠之,不肯佩帶,此不是本質不美,而是所浸漬之臭穢使之然。人之賢愚全視其素所習染如何。所以有志君子,其居處,定要選擇鄉鄰,交遊定要親近有品有學之士。所以然者,是防止邪僻之侵誘,而走嚮端正之大道。凡一種事類之發生,定有其發生之原因,一榮一辱之來,定與其行為相應召。為君子,則常安樂;為小人,則常危辱(見《榮辱篇》)。肉至腐爛,必將出蟲;魚至枯幹,必將生蠹。怠惰傲慢,不顧後患,災禍自至。剛強是自取摧折,柔弱是自取束縛。邪穢在身,必將為怨怒所集。同一薪也,火必嚮乾燥處延燒;同一平地,水必就濕潤處流。草木或同疇聚生,禽獸或同類為群,世間品物大都各從其類。箭靶既張,弓矢隨之而集其上。林木既茂,斧斤隨之而來砍伐。樹木成蔭,鳥雀群棲其上;醯味變酸,蚊蚋爭聚其中。所以言語有時召來禍患,行為有時招致侮辱,皆所自取也。君子其審慎選擇所以自立之道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

【資料來源】重慶出版社
編纂古籍今註今譯序《荀子今註今譯》自序凡例(1)凡例(2)
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1)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2)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3)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4)
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5)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6)第一捲 勸學篇第一(7)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1)
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2)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3)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4)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5)
第一捲 修身篇第二(6)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1)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2)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3)
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4)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5)第二捲 不苟篇第三(6)第二捲 榮辱篇第四(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