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
第6節:第一章 導言(2)
林語堂 Lin Yutang
更精確點說,儒傢思想志在從新樹立一個理性化的封建社會,因為當時周朝的封建社會正在趨於崩潰。儒傢思想當然主張階級分明。要瞭解這種情形,我們必須回溯到孔子當時封建制度崩潰以及此後數百年內的狀況。當時中國領土內有數百大大小小公侯伯子男等級的國傢,各自獨立,其強者則國土與國力日增,時常與他國兵連禍結。周朝皇帝名為華夏君王,統治全國,實則徒擁虛名,衰微已極。甚至孔子及以後之孟子,雖周遊列國,幹渴諸侯,求其施仁政,拯百姓於水火,但亦不屑於一朝周帝。這頗與其所主張之建立理性社會,尊崇周王之學說相矛盾。因當時國內情勢紛亂已極,周室衰微,帝國荏弱,縱然前往朝見,終無大用。各國間雖訂有條約,轉眼粉碎,結盟和好,終難持久。養兵日衆,捐稅日增,強凌弱,衆暴寡。國與國間隨時會商,真是舌敝唇焦,不見成功。學人智者開始定攻守之計,和戰之策,別利害,辨得失。說來也怪,當時學者智士之間,國界之分漸漸泯滅,周遊列國,朝秦暮楚,親疏無常。而古禮失,尊卑亂,貧富懸殊,政教乖誤,此等混亂失常遂使思想銳敏之士,勞神苦思以求撥亂返治之道。在此種氣氛中,更兼以思想之極端自由,智慧明敏之士,遂各抒己見,如百花齊放,競妍爭香,乃形成中國哲學之黃金時代。或衊棄禮教如老莊;或主張人人當親手工作以謀生,如萌芽期之共産主義如許行及其門人,墨子則倡單一神祇,崇愛上帝,教人重人道,勿自私,甚至窒欲苦行,竟趨乎極端而排斥音樂,此外尚有詭辮傢、苦行傢、快樂主義者、自然主義者等等,不一而足。於是,不少人,如今日之歐洲人一樣,開始對文化表示懷疑,而想返回太古之原始生活,正如今日若幹思想傢要返回非洲叢林中或到爪哇以東之巴利島一樣。而孔子,則如現代的基督徒,他相信道德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藝術的力量,相信文化歷史的傳統,相信國際間某種程度的道德行為,相信人與人之間高度的道德標準,這都是孔子部分的信念。
在《禮記·儒行》篇裏,我們可以看出儒傢與其他各派的差異。"儒"這個字,在孔子時便已流行。而稱為儒的一派學者,大概是特別的一批人,他們在觀點上持保守態度,精研經史,其儒冠儒服正表示他們對古代文化的信而不疑。下面的幾段摘錄文字衹以表示儒傢的高度道德理想。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歟?"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
哀公曰:"敢問儒行?"孔子對曰:"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僕,未可終也。"哀公命席,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孺有衣冠中,動作慎。其大讓如慢,小讓如偽;大則如威,小則如愧。其難進而易退也,粥粥若無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其居處不淫,其飲食不溽,其過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數也。其剛毅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與居,古人與稽。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適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讒諂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竟信其志,猶將不忘百姓之病也。其憂思有如此者。
"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睏。禮之以和為貴,忠信之美,優遊之法,慕賢而容衆,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在此等列國紛爭王室陵夷封建制度日趨崩潰之際,孔子的教義自然不難瞭解,尤其是孔子以禮樂恢復封建社會的用心之所在。孔子的教義我認為含有五項特點,對瞭解儒傢教義上至為重要。
(一)政治與倫理的合一
孔子特別重視禮樂,關心道德這些方面,西方人往往不甚瞭解。可是把孔子心目中的社會秩序表現得更好,再沒有別的字眼兒比"禮樂"一詞更恰當了。孔子回答弟子問為政之道時說(子張問政,子曰):"師乎,前,吾語汝乎?君子明於禮樂,舉而錯之而已。"(謂舉禮樂之道而施之於政事。見《禮記》第二十八《仲尼燕居》)聽孔子說這種話,似乎過於幼稚天真。其實從孔子的觀點看,這也容易瞭解。我們若記得孔子對"政"的定義是"政者正也",自然不難了。換言之,孔子所致力者是將社會之治安置於道德墓礎之上,政治上之軌道自然也由此而來。《論語》上有這樣的對話: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代序 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 | 第2節:想象的孔老會談(1) | 第3節:想象的孔老會談(2) | 第4節:想象的孔老會談(3) | 第5節:第一章 導言(1) | 第6節:第一章 導言(2) | 第7節:第一章 導言(3) | 第8節:第一章 導言(4) | 第9節:第一章 導言(5) | 第10節:第一章 導言(6) | 第11節:第一章 導言(7) | 第12節:第一章 導言(8) | 第13節:第一章 導言(9) | 第14節:第一章 導言(10) | 第15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 | 第16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2) | 第17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3) | 第18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4) | 第19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5) | 第20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6) | 第21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7) | 第22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8) | 第23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9) | 第24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0)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