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知者无畏到物质者无所谓
王朔在1999年写过一篇长篇大论《我看大众文化、港台文化及其他》,那个时候关于大众文化的学术书籍还凤毛麟角,中国的大众文化形态还处在无头苍蝇的自生自灭状态。王朔这篇身临其境地创造、感受大众文化的论述远远比后来国内一些学者高屋建瓴般的盲人摸象的著述要更有价值得多,因为这是一种体验式论述。
事实上,大众文化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商业化程度的高低问题,如果抛开商业化的标准,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大众文化。而令王朔感到新奇的是,大众文化居然还能从文化中再次剥离出来,因为他经历的正好是文化与大众文化剥离的阶段,在此之前大众文化还没有变成人们认知的概念。也就是从90年代开始,中国有了商业色彩的大众文化。它跟过去处在所有文化状态中的大众文化不同,它不是民众自发创造出来的,而是经过周密的商业运作制造出来的。
虽然时间过去了很多年,但至今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仍停留在一个胡来的阶段,这一点跟90年代初期并没有多大变化。
90年代以前的大众文化,是计划经济下的大众文化,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不以商业目的创造文化。那时候创造文化的人不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消费者也没有对制造者提出什么要求,它所形成的消费关系完全是出于人之常情和瞎猫撞死耗子。大概也就是其实本没有什么大众文化,喜欢的人多了,也便形成了大众文化。甚至,人们在消费大众文化的时候都带着崇高的目的,它是心灵的愿望,而不是被挑逗起来的欲望。比如,那时候去听一首歌,完全是出于心理上想听,然后才去听。现在是把你骚扰得无处躲藏之后,你不得不听,而且还觉得特喜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