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皇傢醫事 》
種痘戰勝天花惡魔(1)
屈維英 Qu Weiying
在中華醫藥的發展史上,傳染病的研究與防治歷來是重中之重。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一部中華醫藥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中醫不斷戰勝各種疾病,尤其是各種傳染性疾病的歷史。
明末清初,隨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戰亂頻仍,各種瘟疫時有流行,也催生了溫病學派的崛起。到了順治年間,也就是1644年清兵鐵騎入關以後,年僅7歲的順治帝住進了紫禁城,但恐怕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對大清江山威脅最大的敵人,不是來自中原的各種殘明力量此起彼伏的反抗,也不是皇親貴族的明爭暗鬥,反而是一種兇猛的烈性傳染勃—天花。由於東北天氣寒冷,地廣人稀,天花一般在當地不甚流行,因此滿族人對天花的危害和防治知之甚少。
1644年滿族統治者入關後,天花從江南蔓延及華北,很多滿人突患天花死亡,他們便埋怨是來自於關內漢人的傳染,以至於有的滿人進關後不服水土,生育能力下降,也硬說是天花流行的結果。
順治八年十二月,尚未親政的順治帝曾親下一道避痘諭旨:“近日痘診甚多,朕避處淨地……此時奏告之人,概行禁止,如有違旨奏告者,不問事之是非,徑行處斬……”由此可見,入關不久的清朝統治者雖然善於徵戰,但對突如其來的天花卻束手無策,衹得消極地躲避。
在種種無知和謬誤的誤導下,從宮廷到民間,常把人們分為“出花”和“未出花”兩類:出過花的稱為“熟身子”,未出過花的稱為“生身子”。在宮內,這兩類人所受的禮儀待遇迥然不同,如大行皇帝出殯時就有這樣的規定:凡未出過花的公主、和碩、福晉、格格等,衹許集於城門以北,等候梓宮到來時下跪舉哀,連宮廷都不許他們進去。一旦宮廷內天花流行,皇帝便迅速離宮“避痘”。據史書記載,順治十二年已醜,因為皇后出痘,順治帝便急往南海子“避痘”,一些王公大臣也嚇得紛紛逃往京城西北的鞏華城。
清初多爾袞攝政時期,對民間出花者采取了野蠻殘酷的“驅疹”措施,“凡遇民間出痘者,即令驅逐城外四十裏”,這些“貧苦小民,移居城外,無居無食,遂將弱子稚女拋棄道旁”。多爾袞死後,這種野蠻的“驅疹”措施稍有收斂,但仍有規定,傢裏若有出痘之人,要立報兵馬司,官傢“即引繩度鄰右八十步,繩以內官吏俱不許入署,都民始安”。
順治年間的一個鼕天,京城天花大流行,惜薪司要經常運炭進宮,由於害怕傳染天花,到了隆鼕季節,便命惜薪司圍繞五十丈之內,“居人凡面光者(未出過天花者臉上沒有麻子,故面光),亡論男女大小,俱逐出”。由此可見,清初統治者對天花的恐懼到了何種程度!
但到了康熙一朝,情況開始發生變化。康熙帝是一位致力於民衆康寧、國傢熙盛的明君,在長達六十餘年的統治中,他革除舊製,施行新政,勤於國事,好學不倦,禦敵入侵,山河一統,治河重農,提倡文教,奠定了前清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康熙在應對天花的對策上,也表現出明顯的科學態度,從消極躲避轉嚮積極預防。
為了使皇室成員有效地預防天花,康熙帝下令興建承德避暑山莊以“避痘”,並創立了蒙古各部落圍班制度。
原來,天花的猖獗流行使清初一段時間蒙古各部對朝廷例行的入覲制度受到了嚴重的挑戰。由於蒙古首領多為未出過天花的“生身子”,有傳染天花的可能,因此順治帝曾多年不接見來京的外藩首領,後來又規定未出痘的王公貴族不得入京覲見皇上。康熙出生之時,正值天花大流行,不得不由乳母抱出宮外“避痘”,加之自己兩歲時患過天花又在臉上留下了麻子,因此對天花一直心有餘悸。
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康熙降諭理藩院:“凡元旦來朝外藩王等,雖雲已經出痘,朕猶慮之。伊等報雲出痘,信耶?疑耶?若有未經出痘,而尚有疑慮即欲回去者,著問明具奏。”但各部王公回奏說:“臣等出痘雖未知否,但特來慶賀元旦,仰賴皇上洪福,想亦無妨。俟行慶賀禮畢,始敢言還。”各部蒙古首領如此含混的回答,更引起了康熙的警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皇傢醫事》目錄 | 作者自序(1) | 作者自序(2) | 作者自序(3) | 清代對太醫院的完善 | 種痘戰勝天花惡魔(1) | 種痘戰勝天花惡魔(2) | 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1) | 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2) | 活血化瘀廣泛運用(1) | 活血化瘀廣泛運用(2) | 帝王也需用猛藥(1) | 帝王也需用猛藥(2) | 醫療護理方法多(1) | 醫療護理方法多(2) | 醫藥理論建樹卓越(1) | 醫藥理論建樹卓越(2) | 藥材地道要講究 | 地道藥材為什麽療效好 | 重視未病控病情(1) | 重視未病控病情(2) | 中醫治西人 | 中西醫藥的主要差別 | 臨終救命生脈散(1)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