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类 《莊子》心得   》 第6節:傅佩榮《莊子》心得(6)      傅佩榮 Fu Peirong

  老子的思想有“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的態度;莊子發現一個人不可能保持距離,一定會受社會的影響,那麽不如采取一種主動積極的態度,投身在這個變化中,與它一起變。大傢怎麽流行、怎麽走,我就跟着一起發展,講難聽點,就是跟着一起混。換言之,他比老子更進一步。老於說要保持距離,莊子說既然不能保持距離,我就跟它一起發展。所以莊子思想的三步驟是:第一步化解各種外在有形的限製,第二步回到內心弄清楚各種災難從何而來,第三步往上提升看能不能像大鵬鳥一樣。大鵬鳥所比喻的是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我們每一個人的精神都可以從一條魚轉變成一隻鳥,然後再往上飛,飛到無窮高的地方,這是莊子思想的一個基本立場。
  心齋與坐忘
  當我們把各種外在有形的限製排除之後,第二步就要設法回歸內在,因為一個人一生中所接觸到的苦樂,都是由他的自我所造成,也是自我在感受這些苦樂的,為了回歸內在,莊子提出了三個步驟:第一,要弄清楚什麽叫“知”。“知”這個觀念,我在拙著《傅佩榮細說老子》(國際文化出版公司)裏已經講得很清楚;莊子對“知”也作了補充說明。第二,從“知”回到“心”。“知”代表我與外在世界對立,我要去瞭解它。如何去知?就要靠心的作用。第三,提升到天人合一。
  我們先要瞭解“知”到底是好還是壞?莊子用了一個比喻說明:南海之帝、北海之帝經常到中央之帝這裏來玩,中央之帝招待他們,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很感激,心想:每個人都有七竅,可以用來觀察感知,但中央之帝叫“渾沌”,渾沌就是沒有七竅,那多不方便!他既然對我們這麽好,我們就要感激他。因此南北二海之帝每天替中央之帝開一個竅,開到了第七天,渾沌就死了。這說明什麽?說明渾沌原來是沒有區分的,是一種混同唯一的狀態,是和諧圓滿、沒有分裂的。你替他開了七竅,使他可以得到知識,一旦得到知識,他馬上就喪失了“道”。這個“道”是最重要的,你為了追求知識的話,就可能喪失了“道”。所以,莊子強調一個人的研究態度。首先是,“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舉例來說,宇宙之外有沒有上帝呢?這是存而不論的。因為你不能證明,也不能否定,所以不要去談。其次是,“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你可以說,但不要去詳細討論。譬如,天文學是什麽?地理學是什麽?這是六合之內的問題,你可以發表個人見解,但不須與人商議。第三是,“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我們古代有很多聖王,他們怎麽治理老百姓,你可以去商議,但是不要辯論,你一辯論,麻煩就來了。這些都值得我們參考。當你一步一步把知的範圍限製在一個有效的情況之下,就能自我約束,不要太多不必要的知識。否則,你知道得愈多,離“道”愈遠。“道”原來是整體,既然是整體,你就不應該把它區分。而你在“知”的時候,一定會造成區分的效果。所以莊子要設法回到內心的層次,第一步就是弄清楚“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第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第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3)
第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4)第5節:傅佩榮《莊子》心得(5)第6節:傅佩榮《莊子》心得(6)
第7節:傅佩榮《莊子》心得(7)第8節:傅佩榮《莊子》心得(8)第9節:傅佩榮《莊子》心得(9)
第10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0)第1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1)第1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2)
第1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3)第1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4)第15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5)
第16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6)第17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7)第18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8)
第19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9)第20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0)第2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1)
第2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2)第2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3)第2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4)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