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聲音與憤怒   》 第6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6)      張鐵志 Zhang Tiezhi

  6.
  如果藉用政治資源進行的音樂政治行動,證明了這種實踐方式的自我局限,那麽另兩個活動則是我從社運出發結合音樂的新嘗試。
  1999年到2002年,我先後參加兩個臺灣重要社運團體出版音樂專輯的策劃。首先是由"勞工陣綫"出版、王明輝製作,通過廣泛嚮民衆徵求歌麯的方式所完成的專輯《勞工搖籃麯》。第二張是由"臺灣人權促進會"出版,由朱約信(豬頭皮)邀歌、製作的專輯《美麗之島人之島》。這兩張專輯都廣泛體現了臺灣弱勢民衆的處境與他們的聲音,而這兩位製作人也是臺灣從八○年代走來少數始終堅持社會理想的音樂人。
  除了直接從事音樂創作這條路以外,不論是從政治介入、從社運介入,乃至從音樂媒體介入(MTV與《新新聞》的合作),我算是嘗試了各種結合音樂與政治的方式,也看到各種介入方式的可能和局限。不過,對我個人能力而言,更有效的、更能影響大衆的或許是文字。
  對我而言,持續寫下去的動力衹有一個,一如我曾經歷的不同戰鬥位置--不論是學術工作、媒體工作或者其他社會政治運動--目標都是要推動這個社會往更理想的方向改變。我聽到的這麽多音樂、看到的這麽多音樂工作者,是如此奮力地為改變世界而努力,所以我希望抱着一份感動與大傢分享這些音樂與他們的努力,如果可能,激勵更多人對改變世界也抱持着希望。
  於是有了這本書。
  7.
  這本書最基本目的是希望能書寫搖滾樂中政治與社會實踐的歷史。當然,這不衹是本"故事書",它也嘗試提出一個史觀,希望檢視從六○年代至今各種不同的介入策略和實踐可能,來挖掘音樂作為一種反叛能量的可能性和局限。
  本書在內容上有某些策略性安排。因為每個年代音樂政治的面貌並不相同(請見導論篇),且越早期的歷史,既有的書寫也越多,所以每個年代的寫作方式和分量有所不同。例如已經有不少文字討論六○年代,所以本書把重點放在對那個時代的整體檢視與反省。而許多有關九○年代至今的搖滾反叛故事和分析,則是首次出現在中文世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1)第2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2)
第3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3)第4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4)
第5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5)第6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6)
第7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7)第8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1)
第9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2)第10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3)
第11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4)第12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是伴奏(1)
第13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是伴奏(2)第14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是伴奏(3)
第15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是伴奏(4)第16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是伴奏(5)
第17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是伴奏(6)第18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1)
第19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2)第20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3)
第21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4)第22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5)
第23節:華麗搖滾:一場豔美曖昧的情欲欲革命(1)第24節:華麗搖滾:一場豔美曖昧的情欲欲革命(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