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义说部 》 春秋列國志傳 》
第六回 西伯再訪姜子牙 子牙收服崇侯虎
餘邵魚 Yu Shaoyu
紂王十五年,歲次辛酉,秋九月,西伯再訪子牙。乃撤去戈矛劍戟,獨帶兩班文武,將出岐州,散宜生奏曰:“宜封武吉為引駕將軍以彰求賢之意。”西伯然之,遂宜武吉,拜為引駕將軍,令其先投渭水。武吉謝恩而出,大駕徐徐而進。前子牙疑西伯因獵而至,非有求賢誠心,故隱而不出。及見西伯遺下之帖,信其心誠志篤,自思三日之後,必然再至,乃復出釣磻溪。果見一簇車馬,從北而至。子牙端坐釣磯,按竿不動。
西伯駕至溪岸,令武吉先探在否,武吉見子牙獨釣溪邊,回告西伯。西伯下車,與群臣徒步行至釣邊。見其人童顔鶴發發,貌偉非常。即欲遙瞻下拜,子牙垂竿不顧,乃擊石而歌曰:西風起兮白雲飛,歲已暮兮將焉為?
西伯端恭立於石側,待其歌畢,走至跟前,君臣一齊降拜,子牙見其恪恭之誠,慌忙投竿而扶。西伯曰:“孤乃西方侯伯姬昌是也!當今商王失政,天下萬民,陷於水火。孤不度德,欲拯民庶,怎奈智窮仁薄,不足以副民望。今聞先生道德高重,敢屈歸朝,實為天下之幸!”子牙對曰:“臣乃海濱細民,素無深謀遠略,然承侯伯賜問,不敢不盡其愚。當今海內之地三分,侯伯已有其二,其為侯伯獻策者,皆曰可舉東徵之兵,而取商傢天下。依臣看來,商未可伐者有三。”西伯曰:“願聞明教!”子牙曰:“商王失德,殄絶人倫,人神共怒,四海共知。侯伯乃祖乃父皆北面為商傢之臣,不可行以下弒上之兵,此以理論一不可也!臣嘗上考天文,下驗人事,商傢天命未改,成湯恩澤未竭,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幹、箕子、膠鬲一班賢臣,相與輔弼,兵甲百萬,武臣千餘,此以勢論二不可也!
侯伯衹宜盡守臣節,增修德政,撫字商民,若夫商穢不悛,民陷既極,一舉吊民伐罪之師,以振應天順人之舉,此時民心離叛,則商都不攻而破矣!”
西伯曰:“善!謹奉教。願乞先生名姓?”子牙曰:“姜尚字子牙,號飛熊,因避紂亂,徙居東海之濱,及聞侯伯善養老,復遷於此。”西伯大喜,顧謂群臣曰:“飛熊入夢,信不誣矣!昔吾先祖太公嘗雲,數十年後,當有聖人適此,以興吾國,然則吾之太公久望子矣!”遂拜子牙為太公望,因勸登車而歸。子牙苦辭,西伯不從,並收其傢屬,載於後車而歸。時,子牙年已八十二矣。唐鬍曾先生詠史詩云:
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獨垂鈎。
當年未入飛熊夢,幾嚮斜陽嘆白頭。
明東屏先生詠史詩云:清渭蕭蕭白發翁,波光明月漾微風。
得璜妝斂絲綸晚,曾未思君到熱中。
又史臣詠一律雲:
渭水溪頭一釣竿,鬢霜皎皎兩冒皤。
胸藏星鬥衝天焰,氣吐虹霓掃日寒。
養老來歸西伯下,避危超出紂王關。
自從夢入飛熊後,造起周綱卻不難。
後子牙果能成周,唐梁肅先生有一律雲:
一顧成周力有餘,白雲閑釣五溪魚。
中原莫道無麟鳳,自是皇傢結網疏。
世傳子牙釣於磻溪邊之石,有腳跡尚在,宋賢東坡蘇先生,曾題其石雲:
問道磻溪石,猶存渭水頭。
蒼蒼雖有跡,大釣本無鈎。
又有一律獨題磻溪雲:
夜入磻溪如入峽,照人炬火落驚猿。
山頭孤月耿猶在,石上寒波曉更喧。
唐人梁肅先生有磻溪銘雲:
至人無心,與道出處。
處則土木,出則雷雨。
惟殷道絶,粵有尚父。
爰宅於幽,盤桓草莽。
天地開闢,陰陽運行。
明極而昏,昏極而明。
遇主水濱,謨泰八紘。
牧野恆恆,一麾而平。
維彼日月,得天而光。
維彼聖賢,得時而彰。
獨夫昏迷,我乃豹藏。
文武作周,我乃鷹揚。
大道無休,運行有常。
運周變通,至虛而恍。
竹銘磻溪。古今茫茫。
西伯引子牙歸朝,群臣進賀,西伯大悅。拜子牙為鎮國大軍師,總領內政。子牙辭曰:“臣獻治國三策,王能受納,則臣敢任此職,不納臣不敢受也!”西伯曰:“願聞其教!”子牙曰:“治國之要,一敬天,二愛民,三親賢。”西伯曰:“然則為天下為何?”對曰:“王得之國富民,伯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無道之國富倉廩,是謂上溢而下漏,為國大要,不可不知。”西伯曰:“善!”子牙曰:“宿善不祥,宜行仁政之實。”西伯即日發倉廩之粟,以賑鰥寡孤獨,大排筵席以宴群臣。即以大政,日與子牙評議。行得一年之間,西方大治。
時,崇侯虎倚紂王寵愛之勢,不敬父兄,苦虐百姓,百姓投告於西伯。西伯曰:“崇可伐矣!”遂調辛甲為先鋒,親自出徵。
子牙請曰:“臣自出磻溪,未建尺寸之功,願領精兵伐崇回報。”西伯大悅,即許子牙運籌,自督大兵出城。
時,子牙行不數日,復屯石樓山下。子牙下令,誡諸將無得妄進,挂榜文於崇城外,示崇侯虎之罪曰:崇侯虎蠱惑商王,陷害百姓,衊侮父兄,不敬長上,决獄不平,百姓方盡,不得衣食,此所謂為臣不忠,為子不孝,不可為民父母。今西伯侯親率大兵五萬,前來與民除害,曾誡三軍,入城之日,毋得殺人,毋壞房屋,毋伐樹木,毋傷六畜,有犯一件,斬首不赦。爾等崇民,急早出降,免遭塗炭,榜文至示,軍民知悉。
百姓見榜,自相告曰:“吾之父母也!”相率投降。崇侯虎聞知大怒,急令薑皓、崇應彪截住四門,出城者亂斬,城中百姓,悲號鼎沸,爭攻軍吏,突門而出。薑皓、祟應彪不能禁止,反被百姓所傷。入見崇侯虎,崇侯虎慌忙披挂,率將士殺出西門,列開陣勢,以候廝殺。祟侯虎大駡:“姬昌逆賊,我等皆為商傢諸侯,何得興兵犯界!”辛甲聞知,更不答話,拍馬直取崇侯虎。崇侯虎亦輪刀相迎,兩人戰至二十餘合,子牙令太顛姬旦出馬夾攻,崇侯虎措手不及,被辛甲活捉而歸。祟應彪見父被捉,拍馬殺出。辛甲架滿弓弦,望應彪直射一矢,應彪落馬,太顛捆縛而歸。
大兵掩殺一陣。子牙忙令收兵,遂請西伯駕入崇城。左右請斬崇氏父子,滅其社稷。子牙曰:“不可!崇侯虎作亂,此來正欲除暴救民,安可覆其社稷?”西伯然之,令斬崇侯虎頭,懸於城下,釋崇應彪之縛,立其為後,召集崇之群臣,安撫百姓,即令大軍班師。崇應彪叩頭謝罪,率百官送出西伯,離崇城而去。此子牙初出磻溪第一功也。後人有詩一絶雲:
渭水溪頭一釣翁,謨謀西伯扇仁風。
止憑片榜收崇邑,能顯先生第一功。
大駕車馬即日西還,歸至岐山,議功論賞,大宴群臣。過數月,西伯有疾,宣太公望托孤,又謂世子發曰:“商雖無道,吾傢世稱臣,當守其職,事太公宿父,睦愛兄弟,恤憫百姓,吾死無憾。”又曰:“見善勿怠,時至勿疑,知非勿處,此三者道之所起也!”世子發再拜受命。是夕,西伯遂崩,年九十七歲,後謚為周文王。時,商紂王二十年也。
彼美文王德,巍然甲衆侯。
際遇昏君時,小心翼翼求。
商都三道諫,羑裏七年囚。
卦發先天秘,易傳後世周。
飛熊勞入夢,丹鳳出鳴州。
仁風光後稷,德業繼公劉。
終守人臣節,不逞伐商謀。
萬古岐山下,猶傳西伯侯。
又史臣評曰:文王生無道之世,大修仁政,天下三分而有其二,以服事殷。孔子曰:“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詩云:“惟此之王,小心翼翼。”此之謂也。程子又曰:“文王德似堯舜是也。”
太公望率群臣立姬發嗣西伯之位,武王葬父既畢,尊太公望為師尚父,其餘文武百官,各加一級,君臣同心協力,繼志述事,盡遵文王之政,四方諸侯等皆來朝貢。
當時,紂王不理朝政,與妲己日夜遊賞,妲已乃狐狸之怪托身,每讒紂王殺無罪之人,彼則夜吸其膏血,其貌愈妍。一日,宴於摘星樓上,時當隆鼕,遙見河邊有數人將渡,二三老者揭衣涉河中,有後生者逡巡不敢下岸涉河。紂王謂妲己曰:“河水雖寒,老人尚敢過,幼者猶自怯冷,此何為也?”妲己對曰:“妾聞人生一身,得父精母血,方得成胎。父壯母盛故生子,氣脈充足,髓滿其脛,雖至年老,耐寒傲冷。苟父老母衰則生子,氣脈衰微,髓不滿脛,略至中年,必先怯冷怕寒。”
紂曰:“豈其然乎?”妲己曰:“大王不信,即將此一起渡河者,斷脛視之,便知分曉。”紂王然之,即令蜚廉活捉五人至於樓下,一人一斧斷去兩脛,果然老者髓滿,少者骨空。紂王撫掌大笑曰:“卿真神人也!”妲己曰:“妾不但能辨老幼陰陽,雖婦腹內陰陽,妾亦能知!”紂曰:“何以知之?”妲己曰:“此亦不外父母之精血而已。夫陰陽交媾之時,男精先至,女血後臨,是為陰包陽,故其胎為男;若女血先至,父精後臨,是為陽包陰,故其胎為女。是以知之!”
紂王不信,妲己曰:“大王不信妾言,可搜城中孕婦與大王驗之!”紂即令費仲捉得數十孕婦於樓下。妲己一一指曰,某婦生男,某婦生女,紂令剖婦視之,果皆應驗,紂王大喜。
自是恣意妄為,無所忌憚。妲己白日伴紂遊賞,夜則露出本相,吸此剖斬之血,以益花貌。一日,紂宴群臣於瓊林苑,忽見一狐,隱於牡丹之下。紂王急令蜚廉射之,蜚廉曰:“但放金籠雕,足可逐之。”紂即令放雕,狐被抓破面,遁入沉香架後不見,令武土掘而搜之,見一大土穴,堆積骨骸,狐則不見矣。
紂亦不究是事,群臣宴罷各退。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一回 蘇妲己驛堂被魅 雲中子進斬妖劍 | 第二回 西伯入商得雷震 西伯陷囚羑裏城 | 第三回 紂王作酒池肉林 西伯脫囚歸歧周 | 第四回 西伯建臺鑿池沼 子牙避紂隱磻溪 | 第五回 子牙代武吉掩災 西伯侯初聘姜尚 | 第六回 西伯再訪姜子牙 子牙收服崇侯虎 | 第七回 周武王議伐商辛 姜子牙檄降殷郊 | 第八回 姜子牙收服洛陽 孟津河白魚入舟 | 第九回 太公遺計收五將 紂王拜將徵西歧 | 第十回 太公興周滅商紂 武王分土封諸侯 | 第十一回 周公秉政誅管蔡 成王感變啓金滕 | 第十二回 周公定鼎於郟鄏 召公奭宣佈王化 | 第十三回 南民不忍伐甘棠 楚子膠舟溺昭王 | 第十四回 穆王西遊昆侖山 楚人大戰麒麟𠔌 | 第十五回 周穆王趙城托孤 密康公因色亡國 | 第十六回 嬴非子牧馬受封 十丈臺李巫監謗 | 第十七回 尹吉甫大徵儼狁 薑皇后脫簪諫王 | 第十八回 盧妃懷孕十八年 幽王舉火戲諸侯 | 第十九回 鄭桓公驪山救駕 周平王棄鎬東遷 | 第二十回 穎考叔捨羹悟主 州籲恃寵弒桓公 | 第二十一回 衛石碏仗義殺子 陳穆公以婚救衛 | 第二十二回 鄭莊公祖宮演武 周鄭於繻葛大戰 | 第二十三回 鄭太子救齊辭偶 鄭祭仲殺婿逐君 | 第二十四回 魯桓公入齊遭弒 齊襄公出狩遇怪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