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类 》 周易今註今譯 》
易學的傳承及其他
南懷瑾 Na Huaijin
徐芹庭 Xu Qinting
在中國文化的領域中,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之後,由他編著了六經,贊述“周易”以來,關於周易易學的傳承,在司馬遷的《史記》,班氏的《漢書》,以及范晔的《後漢書》中,都記載有孔子以下易學傳承的係統。
但自唐、宋以後,我們所讀的《周易》,關於“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實上,大多都是根據漢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兩卦的文言,拿來放在本卦下面,同時把“係傳”的中間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來顛倒安排。等於我們現在讀的《大學》一書,那是經過宋儒的安排,並非原本的《大學》的次序。現在對於研究“周易”來講,這點應當註意及之。
自孔子至戰國末期的易學:孔子授商瞿,商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周醜子傢,子傢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莊。此其一。
又:孔子歿,子夏也講易學於河西,但受到孔門同學們的駁斥,認為他對於易學的修養不夠,所以子夏以後的傳承,並無太準確的資料。唯後世留傳有《子夏易傳》一書,真偽難辨,但確具有古代“易學”思想上的價值。此其二。
西漢的易學:田何授(東武)王同子中、(雒陽)周王孫、(梁)丁寬、(齊)服生。四人皆著《易傳》數篇,但後世已散佚。
其次:自(東武)王同子中一係,再傳(菑川)楊何,字元敬。元敬傳京房,房傳梁丘賀,賀傳子臨,臨傳王駿。
丁寬一係,又再傳田王孫,王孫傳施準,準傳張禹,禹傳彭宣。
以上都是著名專長易學學者的傳承。至於陰陽、納甲、卦氣等易學,自田何到丁寬之後,又另有一係。
主陰陽、卦氣之說的,由王孫傳孟喜,喜再傳焦贛,字延壽,著有《易林》一書,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徑。又另一京房,承傳焦延壽的易學,著有《京房易傳》一書,開啓象數易學的陰陽“納甲”之門。
東漢與後漢的易學:西漢的易學,到了東漢時期,其間的傳承似乎已經散失不備,因此象數之學與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後漢的易學,傳承的係統更不分明。此時的著名易學大傢,便有馬融、鄭玄、荀爽、劉表、虞翻、陸績,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
其中以荀爽的易學,曾經有後人採集當時的九傢易學合成一編的論述,故在後世研究易學中,經常有提到“九傢易”或“荀九傢”的名詞,就是對此而言。
鄭玄的易學,開始是學京房的象數,後來纔捨離京學,專學費直之說,以孔子“易傳”來解說易學。
漢末的易學,大概都跟着荀爽、虞翻的腳跟而轉,愈來愈加沒落,因此纔有青年纔俊的王弼的起來別走一途,專從老、莊玄學的思想而說易了。最為遺憾的,後世的易學,大體上又一直跟着王輔嗣的腳跟在轉,不能上窮碧落,下極黃泉,直探羲皇之室。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
【資料來源】重慶出版社 |
|
|
敘言 | 《易經》與“三易” | 易名的定義 | 《易經》的作者 | 十翼的作者及其他 | 易學的傳承及其他 | 兩派十宗及其他 | 易學的精神 | 本書譯事的經過 | 《周易今註今譯》四版序 | 《周易今註今譯》凡例 | 上經(1) | 上經(2) | 上經(3) | 上經(4) | 上經(5) | 上經(6) | 上經(7) | 上經(8) | 上經(9) | 上經(10) | 上經(11) | 上經(12) | 上經(13)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