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类 張其成講讀《老子》:大道之門   》 第6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6)      張其成 Zhang Jicheng

  老子對辯證法的貢獻是巨大的。他的辯證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這些思想除了有無相生、相反相成、陰陽轉化以外,還包括:量變引起質變的思想;"欲進先退"的思想;事物發展不同階段相似,實質上提高的思想;萬物運動發展從"道"出發,復歸於"道"的思想。
  老子無愧為世界上第一位辯證法大師。
  宇宙萬物怎樣認識
  既然世界來源於"道",而"道"又是混沌的,不可捉摸的,那麽世界是不是就不可把握、不可認識了呢?老子的回答是,世界是可以認識的,規律是可以把握的,但這種認識能力如果在浮躁的心態下是不可能具備的。為此老子提出了"知常""靜觀""玄覽"的認識論。
  知常
  老子是可知論者。他認為人有認識"道"的能力。"道"也是可被認識和運用的。因此,他要求人們掌握規律,按規律行事。"常"在老子哲學裏就指的是規律,就是"道"。"復命曰常",復歸本性是事物變化的規律。"知常"就是認識規律: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兇。(第十六章)
  知道事物運動規律叫明,不知道事物運動的規律,輕舉妄動,就會遭兇險。老子說: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第十六章)
  他告訴人們按事物的規律來辦事,才能免遭危險,把事情辦好。老子認為要認識"道"即事物的規律,就要反對主觀主義的認識方法。他指出: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第三十八章)
  那些自作聰明、沒有調查就做出結論的人,是愚昧的開始。他告訴那些有作為的大丈夫要:
  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第三十八章)
  有真智慧的大丈夫要立身於淳厚堅實之處,不置身於風氣浮華之處。也就是說要求實求真,反對浮華之風。
  靜觀、玄覽
  老子的認識論是和以"道"為最高本體的宇宙觀相統一的。他把"道"看作宇宙萬物的本原,看作認識的最終目的。"道"不是依靠理性外求的,而衹能通過非理性來直覺體悟。他說: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第四十七章)
  不出傢門,可知天下之事;不望窗外,能熟知天體運行規律。聖人無所作為能獲得成功。這不是脫離實際的玄思冥想,而是直覺體悟的結果。
  老子是用體悟的方法達到對"道"的認識的。老子認為要認識"道",就需要"緻虛極,守靜篤"。人們認識事物時,要使自己的心靈極度空虛,不存一點固有成見,還須達到極度虛靜的境界,衹有二者兼備,才能客觀地、正確地認識事物真相。他把處於這樣一種心靈狀態稱為"玄覽",即心如明鏡,不沾一點灰塵。心虛則容物,心靜則察物,最終達到與"道"的同一 。老子"靜觀""玄覽"的認識方法,是認識史上積極的探索,它啓發人們從多種方式、多種渠道探究本體,以挖掘人們潛在的認識能力,使所認識的本體更貼近客觀世界的真相。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1)第2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2)第3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3)
第4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4)第5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5)第6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6)
第7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7)第8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8)第9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9)
第10節:導語:打開智慧的大門(10)第11節: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1)第12節: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2)
第13節: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3)第14節: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4)第15節: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1)
第16節: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2)第17節:第三章 不尚賢第18節:第四章 道沖不盈
第19節:第五章 天地不仁第20節:第六章 𠔌神不死第21節:第七章 天長地久
第22節:第八章 上善若水(1)第23節:第八章 上善若水(2)第24節:第九章 功成身退(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