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 全能女孩李卿曦成才揭秘:发现孩子   》 第6节:第四章 从最简单最实在的小事做起 不要过早强调理想和抱负      李卿曦 Li Qingxi

  第四章 从最简单最实在的小事做起 不要过早强调理想和抱负
  不知道为什么,在曦曦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对应该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从来都没有认真地设想或展望过,夫妻之间也没有就此进行过任何形式的商量和讨论,所以一直都非常模糊。 我们隐约感觉到,人有远大的理想是好事,但这个理想不能是虚幻的,大而无当的,必须是实在而又可行的,与自己的实际能力结合起来。不管怎样,人都不能靠一张“画饼”活着,也不能像一棵过早挂果的小树一样,在孩子还无力承受各种压力的时候,就让她背上沉重的包袱,这样只能让她很快就被压倒甚至会导致夭折。同样,在孩子真正理解理想和抱负是什么之前,在她的基本素质达到一定程度之前,过早地强调这些东西只能事与愿违。所以,我们宁愿让她从最简单、最实在的事情上做起。 曦曦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位电子琴班的同学家长问她:“将来要考什么大学?”她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清华、北大。”那人一听,非常惊讶,一个劲儿地夸她有志气。我们当时也都吃了一惊,却丝毫不感到高兴,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想到她会说这些,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平时也没有跟她认真地交流过。在我们看来,对一个像她那么大的孩子来说,考北大、清华显然是个非常高的、过于具体的目标,却远远谈不上远大,也很难说就是恰当和有益的。倒不是清华、北大有什么不好,而是因为这与我们在育儿问题上的想法不一致。我们一惯主张:小孩子的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否则会给他们带来太大的压力,一旦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反而会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在孩子还比较年幼的时候,像这样的人生目标也不宜太明确,与其让孩子早早地把目光死盯在北大、清华上,还不如从一开始就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实际能力。这样,无论将来读哪所学校,最终都会有成才的机会;否则,就算是考上了清华、北大,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在我们认识的人中,就有从这些名牌大学毕业的,但实际工作能力却都很差,各方面的表现也不是很好,有的还常常误事,连累同事们跟着背了不少的“黑锅”,自由组合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要他们,或者只要一提起来,就忍不住连连摇头。类似的遭遇告诉我们:学历固然重要,但不管别人怎么看,社会风气又怎么变,在任何情况下,能力都是最重要的,而且肯定是高于学历的。因此,我们有意识地提醒孩子暂时放下北大和清华,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始终能够围绕提高个人能力这个中心点和基本点,兼顾学历和综合素质两个方面,做到德、智、体均衡发展。 记得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在孩子各个不同的年龄段,有的目标可以定,有些东西也可以提前学,但最好是给孩子留出充分的空间和余地,避免给孩子在心理上造成混乱和伤害。在孩子的教育和学习上,做家长的一定要因势利导,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过早地强迫他们做一些超出实际能力的事情,否则,就可能会剥夺孩子应有的乐趣,甚至损伤孩子的天性,给他们的一生都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我们看来,假如孩子在童年阶段除了学习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会的话,那就未免太可怜了。 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天性,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成长,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对她不抱任何期望,相反,对有些东西,比如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独立意识和进取精神等等,我们却非常看重,并且一再跟孩子强调:你的学历应该比我们高,能力应该比我们强。我们希望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地考取一所好一点的大学,因为好学校的传统大都比较优良,学术气氛会比较浓,校风和学风相对而言也要正一些,这样,学生就有机会得到较为优良的教育,甚至有可能促使他们早日形成积极、严谨的治学精神,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我们在她懂事以后,尤其是她刚刚上小学的时候,就让她树立的一个人生目标。这个目标虽然不是很具体,然而却比较长远,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的。 这些想法,自然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妈妈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 当年,妈妈还是个中学生的时候,外公曾对她说:“你能考上个中专就足够了,已经很了不起了。”他的想法很现实,因为在那个年代,能成为一名中专毕业生,就意味着朝“农转非”的目标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而且往往可以分配到一份像样的工作——老人无非是希望她能借升学的机会走出大山,跳出“农门”。结果,妈妈居然考上了本科,远远超出了老人对她的期望,所以也就知足了,读到大学毕业就止步不前了,后来也没想到要去读硕士、博士什么的,以至于到这会儿想起来,心里面还是隐隐有些遗憾。妈妈的意思,倒不是要借女儿之手来实现自己的未竟的梦想,而是从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人的目标一定要远大,一定要定得稍微高一点。达到目标的过程不一定非常艰苦,非常漫长,但最好还是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必须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样的人生才会更有意义一些。 出于这一点,妈妈从曦曦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向她灌输这些,常跟她说:妈妈是从小山村来到了省城,从认为读中专就不错了一直读到了大学本科毕业,这已经是“三级跳”了,你的目标应该比妈妈高,而且也应该来个“三级跳”才行。渐渐的,曦曦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我们的观点,并且把这当成了自己学习上的动力。 在别人跌倒的地方要小心行走 在孩子的学习上,我们明确要求她必须全面发展,不能只注重成绩。我们认为,如果只是成绩好的话,对她自己未必是好事。我们不仅从自身的经历中,也经常会从周围人身上得到或看到这样的经验教训:假如一个人只是成绩好,那他所能得到的快乐其实非常少,这样的人生是有很大缺陷的。 为了不让曦曦重蹈覆辙,我们从一开始就特别注重开发和培养她的综合素质,最低限度是希望她的个人能力比我们更加全面。在父母和亲友都比较欠缺或薄弱的地方,我们更是格外注意,加强引导,希望女儿多学一点东西,多经历一些事情,将来能够多一份欣慰,少一些遗憾。 记得在她三四岁的时候,我们发现她对绘画发生了兴趣,想都没想就让她去学了,虽然最后也没画出个名堂来,但我们却很满足,觉得她至少画得比我们好,这就已经足够了;后来又让她学习唱歌、跳舞、弹电子琴等,也都是这样,并不一定要她学成个什么样子,而是为了让她有机会接触和尝试各种有益的东西,尽可能地感受一份快乐,丰富自己的人生。在这上面,我们做父母的真的是没有一点儿功劳,主要得益于孩子从小养成的自觉意识和独立判断能力,随着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她越来越清楚什么是好的、必须的,同时又是自己比较欠缺的,并且通过自己的切实努力,弥补了家长的疏忽,修正了我们的偏差。对这一点,真比看她赢得任何比赛、拿到任何奖项,都更让我们欣慰。 在性格方面,爸爸妈妈都很内向,所以希望曦曦能够外向一点,活泼、开朗一点。爸爸就不用说了,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当中,都属于那种惜口如金的人,更有意思的还得说是妈妈,不仅在给人的感觉上要比爸爸复杂和“立体”得多,而且在这方面对曦曦的影响也最大。某些时候、某种场合,妈妈甚至比爸爸还要内向,属于性格反差比较大的那种,不同的人对她的印象可能完全相反。有的会觉得她缺乏亲和力,为人不够随和,一点都不会应酬;有的则认为她不世故,不太会迎合,不管对方是谁、地位有多高、对自己有多重要;还有些人发现她在某些人面前表现得很活跃,但在另一些人面前却显得很沉默。其实,场面上的那一套,妈妈心里非常明白,可她就是不愿意像某些人那样去做,认真说来,属于在心态、个性和做法上都有些问题。也可能是出于湘西南山里人那种与生俱来的脾气吧,凡事只要有一丝一毫的不情愿,她就会皱着眉头离得远远的。妈妈自己也知道,这种性格其实一点儿都不好,不太适合现在的社会,对自身的发展也极为不利。因此,妈妈常在女儿面前说:“现在,妈妈已经人到中年,一切都很难改变了。你却可以从头开始,学会做一个聪明、可爱而又不失大度的人。” 我们并不希望曦曦成为那种特别世故、很会来事儿的人,那样的话恐怕连我们自己都会感觉难受,但却可以更宽容、更随和、更开朗,更富于亲和力和感召力,能够在有原则的前提下,机动灵活地处理自己的事情,不要像我们这样,过于坚持自我,过于保持个性,因而丧失了很多机会。我们从切身经历中深刻体会到,人这一生,没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也往往无力改变周围的环境,但必须要有能力去适应它,以便能够更好地融入它。我们经常都会明确地告诉女儿:爸爸妈妈身上各有各的不足,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总会遇到一些无奈的事情,特别是对人际关系问题,常常会感到无力处理和应付。这固然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但归根结底却还是个能力问题。我们希望她能明白,像父母这样未必全都是好的,在很多地方,她都不能把我们作为她的榜样,而且一定要懂得去甄别和借鉴,在经过独立思考之后,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吸取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尽量避免我们曾经犯过的错误。在我们的引导下,曦曦基本上完全接受了我们的观点,并且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只有活泼开朗的人才比较容易在社会上立足。到目前为止,曦曦在这方面从未出现过太大的偏差,为人处事和待人接物的能力也都比较强,为她将来顺利地走上社会,更好地投入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在如今比较时兴的职业规划和个人生涯设计上,我们也始终没作太多的文章。由于我们所学的专业都比较偏,所以,从没想到过要让女儿继承父母的职业。至于她将来可以做什么,也一直都很模糊。直到她后来上了高中,日益面临升学和择业的问题时,我们才根据她数学方面的特长,帮她选择了计量经济学专业,结果还是被她一口否定了。这是后话,在本书的下篇当中我们还会详细讲到。 古人说:“吃一堑,长一智。”按照我们的理解,遇事能够亡羊补牢,当然很好,然而,人不一定非得等到自己吃亏,才能有所警觉,然后再去设法补救,而应该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善于从别人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让自己少走甚至是不走弯路。在我们看来,这样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聪明的人,这样的人生才是积极的、不断进取的人生。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曦曦让我们看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美好希望。 做好“学前动员” 一眨眼,曦曦6岁半了,我们发现她的智力水平已经达到比较高的程度,行为能力也已经明显很强了。尽管我们对幼儿园的教育要求不高,可她所在的幼儿园各方面实在是不尽如人意,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再让孩子在那里待下去已经没多大意义了,加上听说明年的招生政策会有一些不利于我们的变化,于是,我们认真商量了一下,决定把她提前送进小学。因为怕孩子不够年龄,学校不收,我们在朋友的指点和帮助下,特意对孩子的出生日期做了一点儿“手脚”。 开学日期是1994年的9月1日。吃完早饭,我们一起送孩子去了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那是全市5所著名小学之一,有将近100年的历史。我们感觉校内设施和环境挺好,各方面都还可以,她自己看起来也很高兴。那天,她第一次背上了小书包,跟很多刚刚入学的小朋友,还有很多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起走进校门,样子显得特别好奇,看什么都新鲜,也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终于长大了,是个真正的学生了。到了教室门口,她高高兴兴、大大方方地自己走了进去,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怯意,看得出来,她确实很想上学。 在小孩子的心目中,上学当然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所以格外重视,有很多孩子还会显得特别紧张,有的甚至一连几天都难以适应。为此,在开学以前,我们经常有意向她渲染上学的种种好处,具体是怎么说的已经记不清了,但整个“学前动员”进行得相当自然,也比较顺利,好像没怎么费事就完全把她说动了;至于效果更是好得出奇,最后完全是她自己想要读书,而不是大人要求她非得上学不可了。那些日子,她特别盼望这一天能够早一点到来,对即将迎来的新同学、新环境和新生活,不仅一点儿都不紧张,也没有丝毫的不适应,反而充满了期待,这也难怪第一天上学会带给她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当天放学后,我们特意带她去照了张相,照片上曦曦笑得格外开心,摄影师还在上面写下一行字:“从今天起是个小学生了。” 曦曦上学后,我们早晚都会去接送她。第一学期,因为中午必须回家吃饭,我们只好又把奶奶接了过来,专门负责孩子的午饭和中午的接送。后来,学校开始包午餐了,我们就让老人家回去了。 现在回想起来,曦曦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三年级以前,真是记不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时功课不是很紧,她平时花在学习上的工夫并不是很多,作业大都能在学校里完成,不需要再带到家里来,或者最多几分钟就把作业写完了,即使偶尔有一两次例外,一般做到吃晚饭的时候也就差不多了,很少有拖到饭后的情况。小学生放学都比较早,一般下午四点钟左右就可以离校了,等我们到家的时候,往往都已经快六点了,孩子一般是弹会儿琴,要么看会儿电视,等我们把饭做好。晚饭后,则会习惯性地去做一些她自己喜欢的事情,像画画、玩游戏、看课外书等等。 那时的曦曦在全班、全年级和学校里都不怎么起眼。她没上过学前班,是直接从街道幼儿园进的小学,但据我们观察,她在学习上一点问题没有,无论进度还是成绩自始至终都还不错,从来没落在别人后头过,也不需要在学习上投入太多的精力,而且凡是课本上的内容都用不着额外辅导,这可能跟她能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有关。毕竟那时候学的内容都太简单了,一共就只有语文和数学这两门课程,难度和深度也都比较低,所以每到考试,孩子们差不多都能考90多分,而且一般都在95分以上,看不出谁好谁坏。 曦曦上学后的那段时间,我们家的日子过得平淡而充实,可以拿来一说的事儿真的不多。美中不足的是,在孩子上学这件事情上,妈妈至今仍然有个的遗憾,从来都不愿跟人提起,每次只要一说起来,她心里就会觉得很不是滋味。 我们在前面说过,曦曦是3月7日出生的,可在身份证上,她的生日却是2月7日。我们是为了让孩子能够顺利进入学校,才把她的生日改成这样的。当时按照规定,只有3月1日以前出生的适龄儿童才能入校,而曦曦刚好就差了那么几天。不得已,我们就随便报了个日子,把她的生日改了。要是不这么办,让孩子晚一年读书,也不是不可以,但根据我们得到的消息,来年学校的收费肯定会大幅度提高,而且这样一来,孩子就不得不继续在幼儿园里白白地多耗一年。在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我们只好采取了偷梁换柱的手段。到后来,其实还是有机会再把日期改回来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却一直没去管它。因为这事,妈妈心里一直都很不踏实,总觉得自己是做了一件特别不好的事情,真的是对不起曦曦。在当妈的眼里,生日就是生日,跟别的日期都不一样,对一个母亲和她的孩子来说,那是一个非常严肃、特别神圣的日子,而且是具有法律意义的。对此,爸爸和孩子倒无所谓,说只要自己心里知道就行了,再说只要不牵扯到退休年龄,一般不会产生什么太大的影响。妈妈却不那么想,虽然事出无奈,但她总觉得那是不可原谅的,因为作为母亲,她没法给女儿一个完美的交代…… 不偏不废,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整个小学阶段,曦曦就只有语文和数学这两门基础课,只要用心学习,就不会出现太大问题,比较起来,这应该是家长比较省心的一个时期。然而我们觉得,就像小孩子起初学步的时候一样,尽管走路是最基本的东西,做家长的还是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平时一定要留神观察,注意引导孩子两腿平均用力,这样走起路来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而不至于东歪西倒。在学习上道理也是一样,千万不能让孩子从小就发生偏科,否则,双脚的步调就很难一致,“走”都走不稳,日后“跑”起来必定要摔很多跟头。 从一开始,曦曦在数学上就表现出了很强的学习能力,做起题来很有些得心应手的味道。虽然这在当时还不能算是崭露了数学上的天赋,或者说她在这方面的天分还没能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数学的确是她的强项,始终没有什么太大的难题,在长达三四年的时间里,她几乎从没有遇到过让她感到特别棘手的问题,只是偶尔才会有一两个不清楚的小疑点,需要妈妈稍稍讲解一下,而且一般情况下都能触类旁通、一点就透,根本就不需要我们操心,也不必对她进行系统的辅导。 相形之下,对语文可就得用心多了。因为她数学成绩好,反而引起了我们的不安,生怕她会因此而厚此薄彼,好的越来越好,差的却越来越差。同时,由于爸爸妈妈语言方面都相对薄弱,所以在这方面自然就要格外关注一些,以至于到现在印象也还比较深刻。在我们的记忆里,孩子最初学语言文字的过程真是特别艰苦和漫长,真有点像蚂蚁搬大山一样。首先当然是要认字,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单字之后,又要学着组词、造句,就这样,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循序渐进,每一个环节都比较枯燥,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到后来,才慢慢地过渡到比较有趣的看图说话。有段时间,我们经常都会看到她到处查找合适的图画,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剪下来,贴在作业本上,最后再根据画意组织适合的文字,工工整整地写在图画下面。写的内容也是从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完整的句子开始,渐渐地发展为一段话和一篇小文章。起初遇到不会写的生字,还得用汉语拼音代替,后来单字量增加了,也学会查字典了,就可以全部用汉字书写了。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这样一步步地养成的。现在想起来,任何与教育孩子有关的事情,哪怕是教他们学会使用自己的母语,也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我们看来,她那时候的表达能力还是不错的,写的东西在她那个阶段还是蛮好的,有时候还会有一点点创新,让人眼前一亮。从小学第一篇作文开始,孩子每次都会第一个拿给妈妈看,主要是看她的语言逻辑对不对、词性搭配得好不好、结构方面有没有问题,要是发现哪里不对或不够好,妈妈就会按照自己的理解,给她分析、讲解一番。那个阶段的作文还比较简单,多数都是看图说话,只须做到观察认真、仔细,叙述准确、明了也就够了。一直到曦曦上小学四年级以前,对这种类似于“语文课外辅导员”的角色,妈妈还是很容易胜任的。这给了孩子很大的帮助,因此,在一年级下学期的期中考试中,她写的作文曾取得100分的好成绩。 曦曦到小学高年级以后,随着题目难度的日益加大,妈妈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了,便特意让她上了提高写作能力的兴趣班。没过多久我们就发现,这孩子的悟性真的是很强,老师在课上讲的内容都能够当堂消化,写作水平提高得非常快,不需要再进行课外辅导了;而且,对于学习上的事,也总是特别认真和自觉,能够一改平日的倔犟和粗心,一丝不苟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有些家庭作业,凡是老师说过要家长配合或是签字验收的,她就一定会拿给我们过目,或是拉我们参与进来,从不打一点儿折扣。 除了作文以外,曦曦在语言学习上稍稍有点困难的一个阶段,就是学汉语拼音的时候。当时老师要求他们拿起拼音就能够把它们读出来——术语是怎么说的我们想不起来了,反正就是不读声母,也不读韵母,而是直接读出字音。在这一点上,不知道是受方言的影响还是怎么的,曦曦还真是遇到了麻烦,起初老是拼不好,或者老慢一拍,只会把声母和韵母分开读。老师在课堂上纠正过她几次,每天回到家里,妈妈又督促她不停地练习,再加上她天生有股子不服输的倔劲儿,能够针对自己的弱项死打硬拼,这样,也就几天时间,问题就完全解决了。后来,说起这事,曦曦还很不服气地说:“我那时候有这么笨吗?” 其实,这孩子还真是一点儿都不笨。事实上,她过了这个关以后学起来就非常顺了,而且其他方面确实都没什么问题,让我们非常放心。 不过,曦曦在小学一到三年级的时候真的是很不打眼,跟别的孩子没有太大的区别。到三四年级以后,随着学习难度和深度的日益加大,有些孩子就渐渐跟不上了,显得没那么优秀了,大家的距离也就自然拉开了。她却一直都很好,很正常,各科发展也都比较均衡。可见在学习上,从小就打下牢固的基础真的是比什么都重要。 后来,对每一门主课,我们都会像对语文和数学这样要求她。我们可以不在乎她的分数和名次,也允许她小时候没有丝毫突出和过人的地方,但对各种基础性的东西一定不能有所偏废,必须尽可能全面地发展。 学会利用空闲时间 曦曦从小就学了很多东西,在这方面,我们很少强迫过她,但也从来都没吝啬过什么,只要她愿意学,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支持她。这主要是跟父母的经历和教育有关。 妈妈的情况前面已经比较详细地说了。如今有句比较时兴的话叫“知识改变命运”,不久前才刚刚叫响,可曦曦的外公他们当年却已经自觉地这么做了,看来在这一点上可谓早有体会。 曦曦的爸爸增华对女儿也有一些影响。爸爸小时候因为父母都没有什么文化,多数时候就只能对他放任自流。这样一来,读书的时候自然就会觉得特别轻松,但到后来,爸爸常常都会明显感觉到,自己学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而且等到年纪大了,有些东西接受起来就显得格外吃力,比如音乐和美术之类,这才醒悟到小时候有很多时间实际上是完全浪费了。 我们一致认为,要让孩子接受比较好的教育,不能让她再走我们当年的老路,她理应生活得更好些,而且一定要比我们更快乐、更全面,也更有作为一些。再说,像我们这种家庭,本身条件有限,又没有任何背景,要改变命运,只能靠教育——其实也不一定非得改变什么命运,但至少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因为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而终身受益。 曦曦与初、高中的许多同学不同,整个小学期间她一直都没学过外语。尽管老师也曾动员过我们,而且这在当时也比较时髦,但我们没答应,因为一开始她的汉语拼音就不是特别好,我们怕她容易产生混淆。此外,我们认为她所在学校的教育还是很系统的,同学大多数都没学外语,各门功课学校就按一般的进度教,效果也还好。后来,我们让她出去学过一阵,但很快就放弃了。对此,我们也没说什么。我们觉得让孩子学上几天,以后又来重复,到最后她可能也还是不完全懂,始终夹生着,以后再去纠正反而麻烦了,还是顺其自然的好。再说学校一般都是到什么阶段就会开什么课,这样的安排还是有一定道理。 四年级以后,曦曦无论是在性格、品质、兴趣、学习成绩还是能力培养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方面的基础都打得比较牢固。记得我们在本书的前言里写到过:到后来,她实际上还是走了一专多能的路子。所谓专,自然是特指文化课,在这方面,我们并没有过高地要求过她,我们觉得能学有所成固然更好,不成也就算了。我们只是希望她能多接触一些东西,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而千万不要弄成“死读书”。好在曦曦本身比较自觉,也特别好强,有很多荣誉之类的东西,其实都是她自己争取来的,里面很难说有我们家长多少功劳。 在被五所名校录取之后,曦曦总结说:“小时候就是要多学一点。其实,小的时候有很多的空闲时间,与其都浪费掉了,不如用来提前学点东西,这样,可以为自己节省很多时间,可以干更多的事情。而且提前学也不是很难的事情,你只要尝试过也就知道了。我本来还想学一下作曲的,结果在初中学了半年就放弃了,因为学晚了,学下去肯定会影响学业——那时候我们已经有物理和化学课了,时间和精力都明显不够了。” 低起点、低落点 在曦曦上初中以前,我们的想法非常简单:不管孩子将来考不考大学、能不能考上,也不管她无论有朝一日能否成才,她首先要做的是一个身心健康、快乐、品行端正的孩子,然后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再逐渐学会做一个德才兼备、独立自主、能够有益于社会的人。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方面,我们的起点真的是非常低,完全是从一片混沌之中稀里糊涂地开始的;至于“落点”,则既不高,也不明确,对她既没有成名成家的要求,也没有任何具体的目标。关于孩子的将来,除了那个朦朦胧胧的“淑女梦”之外,我们直到现在也没有进行过认真的规划,尽管我们也跟很多做家长的一样,心里也会时时揣着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但在孩子面前,却很少流露出来。对孩子,我们自始至终只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一是必须能够自食其力;二是绝不能危害社会。 我们的要求看起来真是低得不能再低,然而,根据我们自己的经历,结合周围的很多事例,我们深深体会到,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人能做到这些就已经很不容易。我们有些老相识的孩子,后来都已经成年甚至是成家了,却仍然要靠父母接济或养活,有的还沾染了这样或那样的恶习,常常惹祸,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情形,除了那些孩子的个人品质有问题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独立生活的能力太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立和自强本身就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才能,也是一个人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假如连这个前提都不能确立,那么育儿的出发点和基本点就是错误的,此后任何智力上的开发与培养,都必定会被引向歧途,即使孩子将来能够学有所长,甚至是拥有很高的学历,也无法避免才能与技能、做人与做事的冲突。 那时候,国内还没有“素质教育”的说法,然而,如何引导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较强的个人能力,却是我们不得不经常思考的问题。 我们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成为科学家、管理者、或是多么了不起的人物,但无论她将来做什么,她都要无条件地做到不靠任何人养活。我们的话,特别是要自立自强这一点,对及早形成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起了很大的刺激作用,同时也给孩子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就在赴港求学前夕,曦曦曾经同一位来访的记者回顾自己的经历,当谈到父母对她的培养时,她说:“小时候,爸爸妈妈给我定的唯一目标就是要能够养活自己。他们经常在我耳边说,‘你以后靠不了我们。我们总不能跟你一辈子吧’?而且,一有机会就不停地说。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连他们说话的语气都记得!”孩子口气中似乎带有几分埋怨,但总的来说,对父母的一片苦心还是理解和认同的。 我们当初也一度希望曦曦能考一所比较好的大学,然后,再按部就班地读完硕士和博士,但不久就意识到单纯把这一点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所以很快就放弃了。因为很多活生生的事例表明:学历充其量只是一块敲门砖,并不等同于学力,既不能代表实际能力,也不能准确地预示一个人的前途。 在事实的触动下,我们当即改变了思路,并且树立了能力高于学历的观念。我们常常告诉孩子:从爷爷奶奶那一代算起,无论从哪方面看,我们家的条件都非常一般,几乎无法给予除亲情以外的任何支持,而且我们在成都没有一点背景和根基,一旦有什么事,不能指望会有人帮忙,一切都得靠自己去解决。 我们的育儿思路和教育方式,让曦曦得到了很大的自由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成长过程中,她从未感到过太大的压力,心情一直都比较舒畅,所以对我们做法非常理解,她说:“有些时候你要是期望过高的话,所能得到的往往都是失望。”正因为我们对她的期望一直都不是很高,因此从未感到过失望,相反,她总能接连不断地带给我们莫大的惊喜。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东方出版社
第1节:序 一 开花结果的欢乐
第2节:序 二 天才首先是普通孩子
第3节:第一章 家庭教育要顺其自然 自然是成就天才儿童的第一步
第4节:第二章 快乐是童年第一课 没有什么比玩耍和游戏更重要
第5节:第三章 成大事者重小节 妈妈的经历让女儿少走弯路
第6节:第四章 从最简单最实在的小事做起 不要过早强调理想和抱负
第7节:第五章 善于从黑暗的地方发现光亮
第8节:第六章 该逼的就得逼,该坚持的就一定要坚持 认准了就做到底
第9节:第七章 父母也要学会发现自己 正确对待性格缺陷
第10节:第八章 换位思考,母亲也不妨做一做女儿的“孩子”
第11节:第九章 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老班长 硬碰硬根本不是办法
第12节:第十章 “不想高考”,为什么?
第13节:第十一章 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峰回路转 起步太晚,从来都不是主要问题
第14节:第十二章 心愿花开,努力结果 有心才能有成
第15节:第十三章 征服香港科技大学 随意之举改变人生,机会来了绝不错过
第16节:第十四章 方法成就一切
第17节:第十五章 美丽人生就这样 重理轻文要不得
第18节:后 记 高考并非必由路(1)
第19节:后 记 高考并非必由路(2)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