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风情 名傢走世界:周遊織夢   》 第6節:藝術寶庫盧浮宮(2)      葉渭渠 She Weiqu

  16 世紀意大利藝術巨匠米開朗基羅的雕像《奴》——《起義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吸引了長久地站立在他們面前觀賞。這兩尊像全身赤裸腿、胸、腹、腰部,通過勞動與戰鬥,肌肉得 了鍛煉,表現出來一種粗獷的麯綫的古典美。他擁有男子漢的陽剛之氣,展現了男性的美 !“起義 隸”,雙腿一高一低有力地踏在大地上,左臂彎 麯,緊貼在背上,雙目緊盯着前方,拼命地想找 出敵人,以堅強的意志,沉着地迎接起義的戰鬥, 以及對戰鬥的勝利充滿了信心。“垂死的奴隸”, 右手放在胸前,左手放在腦後,緊閉雙目,在垂死中仍呼吸着,在死的瞬間仍在散光 發着生命的輝。可以說,這個人物面對死亡纔顯得更美。這似乎“成為死亡的行為的藝術象徵”,體現了“美,衹能在死亡中呼吸” ( 三島由紀夫語 )。 這兩尊像,不管是在起義或在垂死,都沸騰着熱血和勇氣,展現了肉體與精神的雙勝利 ! 也就是他們生得美,死得也美,這衹有經過藝術 傢的天才的藝術創造,才能如此完美地統一表現出來。創作者恐怕不僅 依靠藝術技巧,而且更要靠藝術理念和精神,才能創造出這一文藝復興 時期雕像代表作《奴隸》。有一說米開朗基羅於 1505 年從佛羅倫薩被召 到羅馬為羅馬教皇朱理二世製作宏偉的聖墓,包括製作 40 尊石雕像。《奴隸》就是其中的兩尊,後來被獻給了法國亨利二世,法國大革命期間, 始為盧浮宮所收藏。這是米開朗基羅的惟一一件在意大利境外收藏的作 品,我們能在盧浮宮與之邂逅,也許是一種緣分吧。在赴歐之前,我已多次認真地讀了傅雷的《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 中有關達 ? 芬奇的《〈瑤公特〉[ 蒙娜麗莎的俗稱 ] 與〈最後之晚餐〉》一 講,體味這位大傢對達?芬奇這兩幅珍品的藝術分析,也隨身帶着這本 書到了巴黎,在實際觀賞之餘,再細讀品味之。當我們來到《蒙娜麗莎》 的專門展廳玫瑰廳,這裏人山人海,觀衆川流不息,人們圍簇在這幅畫 在白楊木板上的《蒙娜麗莎》畫像前,不時發出輕輕的嘖嘖贊嘆聲。我 在那裏等候了很長時間,在一批又一批參觀者走後,趁無人後續的間隙, 我急步走到圍欄前,長久地欣賞着。蒙娜麗莎那在全世界最負 盛名的抿嘴的“神秘的微笑”,那眼睛的秘不可測的悵惘神 , 都深深地,深深地撞擊着我的心扉,震撼着我的靈魂。這種“ 魂的魔力”,“神秘的愛嬌”,用恍惚和顛倒了人們的神魂來 容恐怕也不為過吧。此時,我體會到傅雷先生所說的“(娜麗莎 ) 這副臉龐,衹要見過一次,便永遠離不開我們的記憶” 那句話,的確是十分貼切的。蒙娜麗莎的臉嵌着帶防彈玻璃的堅實水泥壁櫥內加以嚴密保護《蒙娜麗莎》前,足足欣賞了二三分鐘。這是人生的幸福啊。 可以藉用佛語“至福”這個詞來形容了吧。
  離開畫像,我細嚼着傅雷先生在細緻地分析了《蒙娜麗莎》這幅畫的整體與細部,科學地評論了達 ? 芬奇的人品與學問後所總結的這樣一 段話:
  他 ( 達 ? 芬奇 ) 的時代,原來是一般畫傢緻全力於技巧,要求明暗、 透視、解剖都有完滿的表現的時代;他自己又是對於這些技術有獨到的 研究的人;然而他把藝術的鵠的放在這一切技巧之外,他要藝術成為人 類熱情的惟一的表白。各種技術的智識不過是最有力的工具而已。 這樣地,十五世紀的清明、美的愛好、溫婉的心情,由萊奧納多?達?芬 奇達到登峰造極的表現。
  我 品 味 着 這 段 精闢的評語,感同身受, 在 我 們 進 行 藝 再 創 造 的 時 候, 不 也 是 不 僅 依 靠 技 巧, 更 重 要 的依靠熱情,依靠“要 藝 成 為 人 類 熱情 的 惟 一 的 白 ” 的 文 藝 興的 人 文 主 義 精神 嗎? 我 不 由 地 涌 起 一 種溫暖和相通的感情, 與達,芬奇達到了藝術 上的心靈交流。《蒙娜 麗莎》經歷了 500 年的 歲 月, 風 貌 猶 存。 這 是“永恆的女性之美”! 在《蒙娜麗莎》前,雖 從 等 候 觀 賞 到 二 三分鐘的細細觀賞,時間占去很長,不過也不能割愛畫廊的其他作品, 管這些作品許多是宗教題材的繪畫,都充滿崇拜神的信仰感情和神秘的 宗教色彩,但也並不乏力作,具有較高的藝術性。達芬奇的《最後的 晚餐》和拉斐爾的《聖傢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令人過目難忘。《最 後的晚餐》是達?芬奇於 15 世紀末期,為意大利米蘭聖馬利亞教堂而繪 製的,但原作遭到了損壞,業已不完整。現在收藏於盧浮宮的,是於 16 世紀初的臨摹品,臨摹得非常逼真,能較好地傳達出真品所傳達的精神。 這幅壁畫的內容是根據《聖經》中同名的一章的記載繪製而成的:耶穌 在最後的晚餐會上,對 12 個使徒說:“你們中間有人出賣我”之後,以 面包和酒比作自己的肉與血,讓衆信使吃喝,並說這是“為人類贖罪”。 畫中耶穌的寧靜與沉思,與 11 個使徒的激憤與惶恐,以及一個不忠實 的猶太所流露的不安與恐怖,形成鮮明對照,這些復雜表情,都通過畫 傢精煉的筆,栩栩如生地反映在畫面上。拉斐爾的《聖傢族》描繪了聖 母將一個胖娃兒抱起來,胖娃兒雙手抓住她,並擡頭用期待的目光望着 她。圍在周圍的傢族有的望着她,有的望着胖娃兒,喜形於色,其中一 個小女孩還在嚮她的頭上灑落鮮花。從各個人物的姿勢、神態、目光來看, 都能看出仁慈與博愛的精神。這幅油畫,在顔色和某些服飾上,雖然可 以看出還留有宗教畫的痕跡,但是已少了許多宗教的神秘色彩,多了不 少現實的生活的氣息。它似乎不是畫神,而是畫人。不是畫存在着聖母 的天堂,而是畫生活着慈母的人間世界。
  在以宗教性繪畫為主體的畫廊裏,德拉剋洛瓦的《引導人民前進的 自由女神》顯示出其特殊的存在,特別吸引了我。作者抱着民主革命的 激情,采用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結合的手法,以彌漫的硝煙為背景,描 寫了女神右手高舉藍白紅三色法蘭西國旗,左手用力地握着槍,勇敢無 畏地引領懷着對專製制度憤懣情緒的手持長槍或大刀的工人和知識分 子,還有手持雙槍吶喊着的少年,踏着死者的屍體前進的英雄場面,真 實地反映了法國 1830 年七月革命為自由與民主而戰鬥的一個情景。我想 :如果畫傢沒有對革命的感動作為其創作的感情基礎,是不可能創造 這樣優秀的不朽之作的,這完全是一幅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有的評論傢認為在西方近代繪畫中,這是第一幅富有政治意義的作品。
  參觀完繪畫、雕塑二展廳——那衹是“冰山的一角”,已快到閉館 時間,無緣再看盧浮宮其他陶瓷器、金銀縷器、珠寶玉器、傢具擺設等 展廳了。而且,約好闊別半個世紀尚未再見一面的七叔還在盧浮宮正廳 等着我們呢。於是,我們帶着極大的藝術享受之後的愉悅心情,走出了 這座世界之最的藝術宮殿,但我們仍然在呼吸着希臘化時代、文藝復興 時代的藝術空氣,仍然被那種藝術的感動強烈地抓着自己的心。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上海三聯書店
第1節:前言第2節:倫敦之行(1)第3節:倫敦之行(2)第4節:來到了浪漫的巴黎
第5節:藝術寶庫盧浮宮(1)第6節:藝術寶庫盧浮宮(2)第7節:夜遊塞納河(1)第8節:夜遊塞納河(2)
第9節:夜遊塞納河(3)第10節:走進凡爾賽宮(1)第11節:走進凡爾賽宮(2)第12節:威尼斯寧靜的水韻(1)
第13節:威尼斯寧靜的水韻(2)第14節:訪佛羅倫薩(1)第15節:訪佛羅倫薩(2)第16節:訪佛羅倫薩(3)
第17節:永恆之城羅馬(1)第18節:永恆之城羅馬(2)第19節:夕照小城盧賽恩第20節:登阿爾卑斯山
第21節:藍藍的天與水地中海風光第22節:紐約之行(1)第23節:紐約之行(2)第24節:紐約之行(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