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读遍红楼 》
智而通则悟
胡文彬 Hu Wenbin
智而通则悟
——《红楼梦》中“智通寺”别解
《红楼梦》第2回回目是“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正文之前写了一段小插曲颇见作者的匠心,寓意深刻。故事说,贾雨村一日“偶至郊外”,“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
,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如果用谐音法,“智通寺”即“智通是”。这是教人处世为人的名言,有“智”还要“通”才是真正领略了人生真谛。
世间不乏有“智”者,却有人将自己的“智”或谋取名位,或聚敛财富,或渔猎女色,看似眼前“成功”者不胜其多。这种“智”者尚未觉悟,实为未“通”者,即这些人只看到了“好”而没有看到“了”。一僧一道所唱的《好了歌》和甄士隐的《好了歌注》则是有“智”且“通”,即看到了“好”又看到了“了”的辩证关系。小说中的贾雨村应该算作一个有“智”者,虽然家境贫寒,终能以刻苦上进,中了进士,爬上了官位。可是他不是一个“通”者,不懂得官场的游戏规则,结果被罢了官。
作为一种人生要“智”且“通”,即容易也有不容易之处,达到二者兼而有之的人生境界,不仅需要智慧,同时也需要丰富的经历。陆游“看尽人间兴废”之后才大彻大悟,安于“不曾富贵不曾穷”的生活境遇。因此“看尽”二字对人生的彻悟是非常重要的。贾雨村看了“智通寺”和那副对联之后,“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说明他多少意识到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但他“仕进”之心太强,虽遭罢官却未能因此而幡然觉悟,最终“因嫌纱帽小,致使枷索扛。”历史上如同贾雨村一样的“智”者不胜枚举,留给人们的教训也非常深刻,难以一一详述。
智且通者,实为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历史上有位道者刘伯温,家喻户晓。他是元末明初人,曾帮助过朱元璋打天下,取得天下,功勋卓著。当这位“智”者本该享受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之际,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分封”,竞远离庙堂归隐山林。这种豁达的胸怀和远见卓识,使刘伯温免遭朱元璋杀戮开国功臣之祸——这种“福分”就是既在看到“好”时又能想到“了”时,而达到“智通”的人生境界!
有人说,“淡泊,是一种人生境界。”人生能达到宠辱不惊的淡然与豁达,才能坦然地面对自己、面对感情、面对世界,从而保持一个真实的“自我”。我以为这是一种“醒世恒言”。
“智通寺”三个大字文虽浅近,但对我们千千万万读者却是最好的启迪。但愿我们每个人读过《红楼梦》之后,都能记住那副对联的警示意义: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2005年10月12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红楼一春梦 |
|
|
卷首絮语 | 祭曹雪芹逝世二百四十周年文 | 此书系自愧而成 | 通灵宝玉:一块被幻化的顽石 | 贾宝玉:前身是一块“美石” | 智而通则悟 | 难得糊涂 | 宁荣二公的嘱托与宁国府的祭宗祠 | 实非别书之可比 | 《红楼梦》中的一桩难解之谜 | 尤氏心内有什么“病”? | 看着明白人,倒都是些呆子! | 一支《寄生草》,填的真妙 | 一日倘或乐极生悲 | 裙钗一二可齐家 | 万不可奢华过费 | 敏探春“兴利除弊” | 三人成众,众志成城(1) | 三人成众,众志成城(2) | 不过实录其事 | 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 | 娶妻当如薛宝钗 | 娇养太过,竞酿成个盗跖习性(1) | 娇养太过,竞酿成个盗跖习性(2)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页
|
|